第04版:通版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春风送暖又一年 信阳大地气象新


——本报记者2021年“新春走基层”

编者按:不忘初心,温暖再出发。今年春节期间,本报记者再次踏上“新春走基层”的采访征程,走乡村、进机关、访游子,感受民生百态、倾听百姓故事,用饱含深情的文图,为您及时报道发生在信阳大地上的新气象、新风貌、新变化、新成效,记录节日里普普通通、欢欢喜喜、热热闹闹、团团圆圆的欢乐与祝福,讲述一个个发生在你我身边的新春故事。

美丽乡村闹新春

本报记者 张方志

正月初二,又一个大好晴天。息县传统古村落庞湾村在明媚的阳光里安静祥和,新春味浓。

来到庞湾村,一眼望去,青石板铺设的道路从村口延展到每户村民门前。豫V、苏U、浙G、沪C……此刻,一辆辆挂着外地牌照的小轿车正停靠在一些居民家门口。“以前的庞湾村破败,道路不通,年轻人出外就不想回来。但现在已今非昔比,村庄美了,水泥路通了,青石板路铺到家门口,村里还通上了公交车,出入方便着呢。所以,现在过年回来的人也多起来,年味也浓。”村民庞德远说。

记者沿着青石板路入村,石块层层堆砌的庄台鳞次栉比,村民门前干净整洁。村里的保洁员刘国昌正在石板路上搜寻着垃圾。“过年好,您春节不休息吗?”记者向前搭话。“有换班的。”刘国昌说,“村庄美了,常有来参观游玩的人,现在又赶上过年,回来的人多了,来走亲戚的人也多起来,我们得保持好卫生。”

如今的庞湾村,不仅村容村貌变美了,而且逢年过节时更热闹。

近几年,庞湾村通过土地流转,一改传统单一的农业种植方式,增加了花木种植,建起了塑料大棚,甚至还引进了大型娱乐场。当日15时许,记者在该村村头淮水湾景区看见,前来游玩的人络绎不绝,景区门前的停车场已满满当当,景区内各个游乐设施前游人排起了长队。“你看这人呀、车呀到处都是,庞湾如今过年比过去热闹多了。”74岁的村民刘敏昌告诉记者。

淮水湾景区的打造不仅让庞湾的年热闹起来,而且也改变了村民们过年的方式。“以前这个时候,要么在村里和人拉家常,要么在家里收拾家务,洗涮客人来拜年时吃完饭后留下的碗筷。现在不一样了,孩子在景区投资了游乐设施,我每天都帮着照看生意。”村民陈兰芳告诉记者。

据该村治安主任庞魏介绍,仅淮水湾景区一个景点就为庞湾村提供了近40个就业岗位,对提振村里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

记者离开庞湾村时,晚霞渐起,但一路上开往庞湾村的汽车仍随时可见。庞湾人的这个春节真热闹!

过个多彩文化年

本报记者 马依钒

春节长假文化味儿越来越浓,图书文博中感受传统文化,声光影电里体验时尚文化,亲朋欢聚之余,过个多彩文化年成为不少市民的过年优选。

大年初五,市图书馆里前来借还图书、阅读充电的市民络绎不绝。有的是父母陪着孩子,有的是同学相约而至,挑选喜爱的图书,在浓浓的节日氛围中文化过年。“我挑选了关于春节习俗和对联的书,特别好看,比动画片还有意思。”9岁的王瑞琦在阅览区读得津津有味。

除了线下阅读深受喜爱,市图书馆还在春节假期推出了一系列线上文化活动。通过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春节文化常识有奖竞答活动、21天观影打卡挑战赛、春节传统习俗少儿趣味游戏、用短视频记录你与春节的那些事等活动精彩不断,为春节假期增添书香雅趣。

春节档优质影片云集,观影娱乐不止受到年轻人青睐,携老带幼合家欢式的观影模式丰富了新春佳节的团聚方式。大年初四下午,在市区一家电影院,市民陈玉玲带着七旬父母和刚上大学的女儿一起观看影片《你好,李焕英》。“影片笑中带泪,我们一家三代虽然笑点、泪点不同,但对亲情的感受是相通的。”观影结束,陈玉玲说道。

文化过年不忘疫情防控,记者在市区多家电影院了解到,为做到观影防疫两不误,影院严格控制上座率,所有进入影院的市民都必须佩戴口罩、测量体温,影院及时对影厅消毒,确保市民放心观影。

年夜饭香 花鼓戏长

本报记者 马依钒

52岁的张秀芳唱了35年光山花鼓戏,她的戏唱腔清丽很接地气,不仅习近平总书记赞过,父老乡亲更是爱瞧。在舞台上精益求精的张秀芳,对待家里的年夜饭也是一丝不苟。

“我们光山的年夜饭是中午吃。”大年三十吃过早饭,张秀芳家就开始张罗过年餐桌上的重头戏。临近正午,年夜饭开席,一共16道菜。“有鱼有肉有青菜,还有光山人过年必备的丸子、豆腐、粉条。”

这几年,张秀芳家的年夜饭变化挺大,喜庆劲儿一年比一年足。一是添丁,两个可爱的孙子孙女相继出生,小餐桌换成了大餐桌,一到过年,小家伙们总能制造出大热闹。二是添喜。喜从何来?生活处处有变化,好日子带来欣喜,唱了几十年的光山花鼓戏如今唱出新天地,有奔头带来欢喜。

今年的年夜饭全部出自张秀芳的两个女儿和女婿之手。大女儿在信阳从事教育工作,小女儿在光山专职花鼓戏表演,戏演得越来越好。家里的年夜饭有人接替掌勺,珍爱的花鼓戏有人勤力传承,这个年,张秀芳过得特别开心。举杯庆祝新春时,她的声音清亮高亢:“新的一年日子红红火火,咱们光山花鼓戏越唱越响!”

值守春节 坚守“警色”

本报记者 李亚云

春节,意味着举家团圆,阖家欢乐。但是有一群人,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日夜坚守岗位,奋战在保护人民的第一线。交通线上的疏导、突发事件的处置、街头小巷的巡逻……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人民警察为人民”的永恒初心。

“每一个春节都在岗,今年也不例外。”大年三十上午,记者在世纪广场警亭外见到110专业勤务队平桥中队中队长张勇,他带领着整装待发的民警们,即将踏上辖区巡逻的警车。“不管是哪一天,哪一个时刻,守护一方安宁,是一刻也不能松懈的硬任务!”张勇坚定地说。他们用执着的坚守和默默的付出,为人民群众献上最暖心的平安礼。

24小时覆盖式巡逻,遇有警情,快速处置,密织巡逻防控网,他们的步履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当家家户户飘出年夜饭的香味儿,他们依然巡逻不停。简单的一餐盒饭,或者一桶泡面就是他们的“年夜饭”。

“本来今年准备回安徽老家看看老母亲的,她因为脑梗,导致半身不遂,身体情况不是很好……”提起内心深处的牵挂,张勇的声音低沉下来。除了老母亲,家中的妻子、女儿也是张勇的牵挂。

用手压了压帽檐,他转脸说:“春节是万家团圆的日子,但群众过节,警察站岗,是我们责任!一家不圆万家圆,110专业勤务队平桥中队全体人员春节在岗在位,以我们的坚守祝大家牛年吉祥,平平安安!”

山西三兄弟 信阳过大年

本报记者 马依钒

这么多年来,这是第一次,郭建强三兄弟没有回老家山西临汾过年。为响应就地过年的号召,春节前一周,在信阳打拼的他们商量好:这个牛年春节,留在信阳过。

三兄弟中,郭建强是最晚来信阳的。哥哥郭建锋在信阳读书工作16年,弟弟郭建旺来信阳创业7年,3年前,郭建强也从千里之外的山西临汾来到信阳,在金牛山果品批发市场从事水果批发生意。去年,他把妻子和儿女也接来。喝信阳水,吃信阳菜,说信阳话,这一大家子山西人渐渐在信阳扎下了根。

在郭建强看来,信阳至少有“三好”,信阳气候好,信阳人挺好,信阳风景好。“我从小体质弱,过去在山西老家每年总会生几场小病,来信阳三年,身体基本没毛病。”郭建强打趣地说道。

既在信阳打拼,所遇最多的也是信阳人。“我嫂子就是信阳人,贤惠、能干、孝顺,平时没少照顾我们,是优秀信阳人的代表。”大年三十,郭建强一家四口,连同弟弟郭建旺,都聚在位于平桥区的哥哥家过年。嫂子忙前忙后,张罗了一大桌子饭菜,让没能回老家的山西三兄弟,在信阳也过上热闹年。

生活中有暖意,生意上郭建强也没少收到信阳人的帮衬,市场里的左邻右舍都处成了好朋友。腊月二十七下午,市场里采购水果的顾客很多,郭建强忙碌间隙,看到邻居陈小国放下一筐苹果转身就走。向记者说起这事,郭建强笑了:“老哥知道我这儿啥水果都有,就是没有苹果。”

鼠去牛来,三兄弟接下来的信阳春节日程已排得满满当当,其中的重要主题就是看信阳好风景。郭建强说:“游览鸡公山,环湖逛茶山,春节天气晴好,大家一起去看看。”

“不在家过年,我并不孤单”

本报记者 周 涛

新春,幸福时刻,当离乡的游子回到家与家人团聚之时,一座座迷彩军营里,军人们仍坚守在岗位上。虽说不能和家人团聚,但他们依旧无怨无悔,守卫着万家团圆。

“您好,查号台……”大年初一,空军工程大学航空机务士官学校话务机房,列兵曹真浩坚守在自己的“阵地”上。“岗位虽小,却连着大使命。”曹真浩告诉记者,春节是接转电话最多的时候,也是最考验业务素质的阶段。

曹真浩今年22岁,2020年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参军入伍。“当兵是很光荣的事情,还记得看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时,那些女军人英姿飒爽,我一直想有那样的经历。”曹真浩介绍,去年12月份,她下到连队,来到空军工程大学航空机务士官学校警通勤务连。

到连队仅两个月,曹真浩业务能力却不弱。“话务员对通话时的语气、速度,面对各种各样特殊情况,反应要快,这都需要有扎实的业务能力。”曹真浩告诉记者,为了尽快适应话务员岗位,她每天重复着业务操作技能练习。春节期间,连队举办文艺晚会,曹真浩在排练朗诵和伴舞之余,始终也没落下业务。

曹真浩坦言,没在家里过年她还是头一次,不过,在军营里有那么多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友陪伴,还可以参与那么多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她一点也不觉得孤单。“虽然我非常想回家与家人团聚,可岗位需要我值守,军人当以履行使命为重。新的一年里,我会更加努力地工作,无悔青春,建功军营。”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