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国胜
打糍粑在我国农村地区流传甚广,在信阳罗山、光山等地也非常普遍。
一进腊月,辛勤劳作一年的农民,才能放缓奔忙的脚步,慢慢置办年货,糍粑无疑是年货里的重头戏。
为了赶在过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前后,全村的糍粑都能打出来,村里有威望的长者,就要安排谁家先、谁家后依次把糯米泡上几天,时间衔接紧凑不出差错,打糍粑用的石窝、石锤等工具洗净备好,还要不时看看某家木柴准备得是否充足?糯米泡得怎么样?
人手都是村里现成的青壮年。煮糯米是个技术活,这个人一定得有威望,不能马虎,火大了容易煳,火小了更不行,万一谁家糯米夹生没煮熟,主人就会认为不吉利,甚至一年心里都不痛快。
刚出锅的糯米,光山叫糯米粑,是小孩子的最爱。大人围着石窝捣着糍粑,小孩子就跟着大人转,趁不注意抓起一团就跑,胆子小的孩子弄不到只能哭求大人赏赐。
旁边屋里烧着柴火,大人围着火盆说着话,火膛映着他们红彤彤的脸。一年的辛劳,一年的苦闷,一年的牢骚,一年的恩怨,这个时候统统烟消云散,这也是他们一年中最舒心、最惬意的时候。
小孩子哭叫打闹之声此起彼伏,刚出锅的糍粑在石窝里热气腾腾,打糍粑的斗着嘴仗欢声笑语,屋里屋外烟气弥漫飘着糯香。在这寒冬腊月,整个屋子人声鼎沸、其乐融融,既热闹又温馨。
一家一轮一天,到晚上才能收工。主人家看着帮忙的乡邻,案板上白花花的糍粑,心里自是美不胜收,到晚饭时一高兴,把准备过年喝的一瓶散装老白干也奉献了出来。
成品糍粑方方正正、白白净净,像极了人品,一直是信阳人的最爱。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