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倩
“我们社区居委会变化真是大!不仅布局合理,还给我们居民提供了阅读、健身的地方。”昨日,家住浉河区车站街道六里棚社区的居民李姗姗女士称赞道。
这样的变化不仅在六里棚社区“上演”,在浉河区车站街道的各个社区都有着不同的变化。据了解,自我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车站街道多措并举着力打造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品质化的服务型社区平台。
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车站街道通过整合资源,分批分类采取改建、购买、租赁、收回、开发商应配尽配、合并、借用、协调等8种方式对14个中心城区社区服务平台进行搬迁改造,同时进行高标准硬件升级,统筹解决社区平台建设难题,实现社区服务用房全达标。
为切实改善六里棚社区办公条件,投入200万元对院内主办公楼进行改建升级,建成4层楼的综合性社区服务平台,并对院内的活动场地进行柏油铺设、规划停车线。本着“把最方便的空间给居民办事、最大的空间给居民活动”的改造理念,设置便民服务厅、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红色网络教育家园、市民学校、未成年人活动中心等功能室,提升了社区服务水平。
车站街道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于2017年购买民政家园房产中心二期房屋5楼作为工区社区办公用房,为进一步夯实社区服务基础,再次租下服务中心二期房屋的整个4层和部分3层作为社区服务平台建设用房,设计美观、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服务完善,全面达到社区服务场所标准化和社区服务规范化要求。
推进服务型社区建设
通过租赁、改造的方式,在四里棚社区和十里社区新址内设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家长学校、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等多个功能室,给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方便、舒适、快捷的办事场所和活动空间。
据了解,共和里社区和新华社区原办公场所狭小、办公设施落后,经过车站街道多方协调,将原来用于出租的共和里旅社房屋收回,用于改善共和里社区和新华社区办公用房条件和活动用房条件,又根据共和里社区和新华社区位置特色及居民群体特色,以创新社会管理为契机,以服务群众为核心,坚持特色化服务和一体化管理相结合,推进服务型社区建设。
同时,为便于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和居民自治,结合社区建设实际需要,车站街道对新马社区和新华三社区、二道牌社区和六里棚社区、菜市街社区和车站社区进行合并。社区合并后对资源进行整理,重新规划便民服务厅、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家长学校、未成年人活动中心等功能室。
记者了解到,车站街道与富丽华城小区开发商沟通协商,为富丽华社区提供办公用房无偿使用。化工社区在将其原有办公用房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升级的同时,积极与辖区内香榭华庭开发商、业主协商,将香榭华庭21号楼1楼和22号楼23楼地下室建设为社区功能室,全面满足居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求与精神生活需求。
打造特色社区服务项目
车站街道与辖区单位地税所沟通协调,达成协议,长期借用新华大市场原车站地税所房屋作为社区办公用房,社区合并后,此处房屋将作为新华三、新马二合一社区的办公场所。
信柴社区原办公用房小且租赁费用高,辖区共建单位浉河区税务局在与车站街道沟通协调后,将其空置的原办公用房无偿借用提供给社区使用,有效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航空路社区、工区东社区、车站社区、新公房社区,原办公用房面积小,功能室小,街道通过协调原造纸厂办公楼, 新十八大街拆迁征收提供给航空路社区、工区东社区无偿使用。通过协调和平大厦2楼和3楼,闲置多年的原市人防办公室,提供给车站社区和新公房社区无偿使用。
据车站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切实加强社区服务阵地的优化创新,打造特色化社区服务项目,进一步拓展了社区服务居民的功能。下一步,车站街道将以打造高效便捷的综合服务社区为目标,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切入点,精心策划,加大投入,力求打造服务水平有提高、服务效能有提升、服务需求全覆盖、服务设施高标准的“全能型”社区服务平台。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