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文化周刊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吴焕先牺牲前最后一战


1935年8月21日,部队行军到甘肃泾川县王村镇,稍作休整后,准备在一个叫四坡村的地方渡过汭河,继续北上,完成与中央红军的会师。天空飘起了细雨,吴焕先亲自站在岸边指挥部队渡河,雨水浇湿了他的衣服,水珠顺着他清瘦的脸庞滚落下来。

部队刚过一半,山洪暴发,汭河水猛涨,几名战士不幸被急流卷走。正在这时,塬上忽然响起枪声,国民党团长马开基带领队伍突然向四坡袭来。这时,先头部队已经过河,难以回援,后卫部队背水作战,形势极为不利,红军又一次陷入了绝地。吴焕先沉思片刻,果断率领交通队和新兵连100余人冲到塬上,直插马部侧后,形成夹击之势。吴焕先一面指挥部队猛烈反击,一面大声疾呼:“同志们,压住敌人就是胜利,决不能让敌人逼近河边!一定要坚决地打!”在他的鼓舞下,战士们不顾泥泞路滑,迅速抢占制高点,向敌人发起冲击,敌人乱作一团,纷纷溃退。

战斗过程中,吴焕先始终冲锋在第一线。当他跑过一条没有水的旱河沟正向河岸跃进时,一颗子弹射中了他的胸部,顿时血流如注,他身体一晃,倒在了泥泞之中……战士们听到吴政委负伤了,一个个悲痛至极,怒火万丈,他们高喊着:“政委受伤了,为政委报仇啊!”战士们视死如归地向前冲去,他们用刺刀捅、大刀砍、用牙咬,有的战士抱住敌人的马脖子把敌人拉来肉搏,杀喊声震山撼岳,硬是把国民党人马压进一条烂泥沟里,全部歼灭,敌团团长马开基也被击毙。

歼灭敌人的同时,战士们赶紧把吴焕先从塬上抬下来抢救。由于塬高坡陡,道路泥泞,单人很难站立行走,同志们跪坐在泥水里,把吴焕先抱在怀里,流着泪呼喊着政委的名字,从塬上慢慢滑下来……因伤势过重,红二十五军的“军魂”吴焕先还是永远闭上了眼睛。

将士们嚎啕大哭,一时间云幕低沉,风雨大作,将星陨落,天地动容!泪水和雨水混在一起,哭声和风声连成一片。

汭河呜咽,四坡悲歌,万木垂泪!

吴焕先静静地躺在一块门板上,他面色平静,就像睡着了一样。副军长徐海东含着热泪,怀着异常悲痛的心情,端来一盆清水,为吴焕先轻轻地擦洗满身的泥浆和血迹……

这个鄂豫皖根据地的创始人,这个红二十五军的组建者,这个官兵爱戴群众拥护的卓越领导,这个纵横驰骋、转战千里、战功显赫的“军魂”,这个行军时跑前跑后,战斗时身先士卒、不畏生死,和战士们一起吃饭、睡觉、烤火、像兄长一样关爱战士可亲可敬的吴政委再也不用冲锋打仗,为革命日夜操劳了。

为了消灭人吃人的旧世道,为了开辟一个新世界,为了穷人不再活得苟且,为了纯粹而高尚的理想,吴焕先流尽了他最后一滴血。

吴焕先牺牲后,徐海东、程子华带领红二十五军继续北上,20多天后,终于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这支娃娃军队,在与中央红军长期失联的情况下,孤军北上,历经千难万险,独自走完了长征之路。它未翻越雪山也未过沼泽草地,是一支富有传奇色彩的红军队伍;它是四支长征队伍中最先到达陕北的队伍,为迎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创造了有利条件;它是长征途中唯一一支人数不减反增的队伍,出发时2900余人,到达陕北时发展到3400余人;它也是长征途中唯一创立根据地的红军长征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不仅被称为“长征先锋”,而且享有“百将之师”的美誉,这和吴焕先的卓越领导是分不开的。毛泽东后来评价:“红二十五军远征为中国革命立了大功,吴焕先功不可没。”

吴焕先走了,他已离开了整整85年,他的战友他的兵也大都故去,消逝在时空的长河中。时光流转了快一个世纪,但是把生命铭刻在28岁的他还是那么帅气,那么年轻,那么温暖而从容。

吴焕先走了,离开大别山后,他再也没有回到新县箭厂河,再也没能看看家乡的秋山春水、夏荷冬雪,但是他已和祖国大地融为一体,他的精神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吴焕先走了,这个当过军长、当过政委、当过中共鄂豫陕省委副书记和代理书记的英雄留下了那么多的辉煌和传奇,岁月悠悠,历久弥新。他的故事已传遍祖国的山山水水、村落都邑,印刻在人们的记忆里,一代代传递。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吴焕先身上我们看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明白了当代人的担当与使命,让我们携手同心,并肩前行,为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努力奋斗吧!

(据清风新县)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