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昔日贫困户 今日致富能手


本报记者 韩 蕾

“明年5月份,欢迎大家来基地玩,尝尝我种的瓜,那可都是抢手货。”息县夏庄镇肖围孜村张西组村民张生龙说起自己种的瓜,骄傲之情油然而生。但谁又能想到,4年前他还是个依靠公益性岗位才能让生活有所保障的贫困户,“是国家的好政策让我走上了脱贫的道路。”

张生龙家里有五口人,孙子有癫痫病,他自己也因小时候患小儿麻痹症落下了二级残疾,走路需要拄着拐杖。“之前因为要接送孙子上下学,再加上腿不好使,没法固定时间打工,我就只能在镇上开三轮车给别人送货,也挣不了多少钱,家庭生活挺困难的。”张生龙告诉记者,为了让他的生活得到进一步的保障,2016年5月他因残疾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息县县委县政府给了他一个公益性岗位,负责村组道路保洁工作,靠着公益岗位的补贴和业余时间开三轮送货,张生龙的生活有所改善。

张生龙开始思索着干点啥,“县委县政府鼓励我建蔬菜大棚,种反季蔬菜。但我种了几十年地从来没试过,而且一个大棚就需要投入六七千元,别说还有菜苗、化肥和其他花费,我觉得自己做不来。但是息县人社局知道了我的顾虑之后,不仅为我报技能培训班,还帮我申请了3万元的创业贷款。”解决了资金和技术问题,张生龙决定先发展两个塑料大棚“试试水”。大棚建起来后,张生龙每天起早贪黑,育苗、除草、浇水、施肥、盖膜、掀膜忙得不亦乐乎,“我种植的蔬菜、瓜果比市场早熟半个月到1个月左右,每次到市场卖菜,不仅能卖上价,而且很快就卖光了。”

有了资金、技术支持和销路保障,张生龙在原有两个大棚的基础上,又新建了5个大棚,成立了有机蔬菜种植合作社,并带动村里的农户跟他一起致富。

“2018年,我不仅实现了脱贫,而且还被评为全县脱贫奋进模范。现在日子越过越好,平时还会给乡亲们做些技术指导。这些变化都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带给我的。”张生龙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今后我会继续努力,不辜负党和政府对我的帮扶。”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