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茂声
我有个习惯,工作过的地方一般不愿回去。许是不愿回首,亦或是人总要在奔波中前行,不可走回头路等缘故。
算来几十年的工作经历,换了好几个地方,东岳就是其中之一。那还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由高中到初中任教,便去了一个叫东岳庙(东岳村所在地)的中学。倒不是我在高中教不下去,而是因为那个年代教学资料奇缺,自己怀着一种理想与抱负,为的是减轻教学压力,静下心来编写一本师生都实用的教辅资料。为了成就梦想,在东岳初中任教的两年时间里,记不清多少个晚上在只有几平方米的寢室里点着煤油灯挑灯夜战,也不知多少个周末跑县城新华书店购买参考资料,其中艰辛程度、个中滋味只有自知。
几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努力,汗水没有白流,欣慰的是终于在八十年代末编写出一本在全市发行的内部资料,以及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公费出版的教辅资料。现在想起来,在东岳的两年时光没有白白度过,仍有成就感。
自离开东岳调往县城工作后,一直没能再次前往。促使我重走那条东岳之路的动力,来源于总书记亲临东岳村视察,这是东岳乃至光山县开天辟地第一次,史无前例。通过新闻才知如今的东岳已不是往日的东岳,今非昔比,天翻地覆,值得我再回味。
重走曾经熟悉的路,变化确实巨大,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曾经泥泞不堪的小路已被宽敞的018线水泥路代替,四通八达的乡间公路让我有些找不到方向,曾经的东岳庙初中尽管极力寻找,可已物是人非,校舍已不复存在,早已撤并到文殊二中。庙宇经过翻修改造,梵音声声,又恢复了往日的烟火。唯一不变的是学校北面那条山溪在静静地流淌,诉说着它古老的故事。面对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说不清心中的滋味,只有在文殊菩萨塑像前虔诚的鞠躬致意。当再次离开,感慨万千,真的是永别了东岳初中,永别了我的驿站!
此次重返,不仅仅为找回记忆,更重要的是寻找工作时被忽略的东岳人文历史,以不枉我做了两年的“东岳人”。时逢冬闲,本该安静的山村,气派的文化广场上,狮子舞、旱船舞、皮影戏、闹台锣鼓、竹马舞、大鼓书等各具特色,村民们扶老携幼观赏。不仅如此,甚至远方的客人也闻讯专程前往,那场面真叫热闹非凡,让人眼花缭乱。经了解才得知,原来这些民间艺术表演已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我惊叹不已。
继续漫步,处处青山绿水,空气宜人。家家白墙黛瓦,翠竹摇曳,绿缀碎红,美化、绿化、亮化、净化、硬化的环境优美整洁,顿觉新风扑面,舒畅不已。村干部介绍,这些都是坚持以提升乡村文明为抓手,推动移风易俗,建立完善“一约四会”,引导农民向上向善、重义守信、勤俭持礼的结果。同时,近年来还在山上做文章,积极发展绿色休闲农业。流转山地、建立油茶基地和苗木花卉基地,带动了全村经济的发展。并且利用绿色田园、民间文化、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每到节假日,村里的民宿都住满了外地客人。既发展了农村经济,又带动了农民就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超万元。
让我未曾想到的是,东岳村还具有丰富的红色内涵,留下了李先念、陈少敏、徐海东等将军战斗、生活的身影,留下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众多红色革命遗迹。不禁让我感慨万千!
几十年前,不知多少次走过,或许是只为敬业,而忽略对东岳庙、东岳村丰富文化的了解,故而,内心一直认为东岳庙、东岳村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几十年后,重回人生的驿站,已是一个游人的身份看东岳,这才知道东岳如此厚重,既有浓烈的现代生活元素,又有厚实的古迹遗存,还有丰富的红色文化基因。而且随着形势的发展,东岳也在日新月异的壮大变美,真可谓山水相依,人文共存,四季如画。让外人流连忘返,陶醉其中。
说是重回人生的驿站,不如说是一次愉快的乡村旅游,被浓厚的文化氛围所震撼,被山含情、水含笑、古香古色的美景所感染,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祝愿作为“国家传统村落”“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的东岳,明天更辉煌。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