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倩
一个个树根,在86岁的老研究员李长喜手中,神奇地变成了老虎、大象、野兔……一个个不仅仅透着灵气,而且每一个作品都有着积极向上的寓意。
昨日走进李长喜家中,记者在客厅里看到,这里完全是一个根雕的世界。柜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根雕工艺品,他的根雕作品的体积不大,但很精致。每一个作品都有一个标签,上面记录着作品的名字及寓意。李长喜拿出作品向记者娓娓道来。
“这雕刻的是一只老虎,老虎是猫科动物,猫科动物在愤怒生气时会夹紧尾巴,所以你看这里就是老虎的尾巴,这个作品名字是《饿虎怒吼》。”李长喜说,这个作品的寓意就是森林被毁,这只饿虎张开大嘴,尾巴勾向前方,在问人类是谁毁坏了森林?以此呼吁大家要爱护森林,要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李长喜在退休之前是农科所的研究员,经常上山下乡与大自然交流,他对大自然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所以他的作品都是以保护环境为主题开展创作,他告诉记者,自己所创作精选的14件根雕作品,每一个作品的寓意都是呼吁大家要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
他所进行创作的树根,没有特别去寻找,有时在工作中发现了就带回家放起来,与这些树根“相遇”全凭缘分。李长喜说,植物根系形态各异,有着独特的美。进行根雕之前他会仔细端详、揣摩,根据树根的形状经过一定加工而成的。“这是大自然赋予的艺术品,人为的加工不能超过15%,要保持最自然的状态。”
要让这些不起眼的树根化“腐朽”为神奇,除了要有一双具有敏锐观察力的眼睛,还要有一颗解读艺术的心。树根拿到手,李长喜会盯着它看了又看,根据木头的纹理、走势构思图案,构思成熟后,在进行雕刻、打磨、上漆。“创作灵感很是重要。有时一件作品从创作到完成就要花费一年多的时间。”李长喜说。
李长喜告诉记者,自己所创作的作品不会进行售卖,这是他的个人爱好,邻里之间想来参观尽管去。“希望大家能从我的作品中理解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保护大家共同生活的家园。”李长喜郑重地说。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