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民生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余成彬的亲属,你们在哪儿?


信阳籍烈士忠骨葬于山西晋中市 当地村支书求帮助

本报讯 (记者 周 涛)“这么多年了,烈士亲属还能不能找到我们这?”这句话,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赵壁乡水峪村的老支书刘捧寿念叨了半辈子,他想要找到信阳籍英烈余成彬的亲属,了却自己的心愿。昨日,记者联系到参加此次寻亲活动的昔阳县民政局相关人士赵兴东,他向记者介绍了相关情况。

在水峪村南边的郝家洼坡上,距离村子一公里处,坐东朝西,在一处静谧背风处,墓碑上“精神不死”四个大字仍能让人感受到英烈的铮铮铁骨。墓碑上详细记录的信息保存完好。墓碑左下角记录“余成彬同志年四十八岁,河南商城县人。任三八五旅供给处第三分社社员之职。该同志于一九二九年参加红军,身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历任班长、排长、司务长、科员等职,为革命工作十余年,无日不在为革命为人民利益着想,是模范干部,不幸于一九四四年一月廿五日病卒,为全体同志之念。”右下角记录“三八五旅供给处全体同志敬立 一九四五年五月三十一日修”。

据该村村主任王福如介绍,村民都知道这里有英烈,墓碑也一直被村里人很好地守护着。在农业学大寨时期,因为垫地取土需要,当时任村三队队长的刘捧寿按当地风俗,将墓碑移到坡上100米处。每逢清明节到来,总有村民去祭拜扫墓。

“他当年是干革命牺牲在这里的。不管怎么样,我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他找到亲属,在没有找到前,我们村里人就是他的亲人。”刘捧寿如是说。记者了解到,该村还有位89岁的村民,是那段激情岁月的亲历者。他介绍,水峪村是八路军385旅部队的常驻地。1941年,村子曾遭到日本侵略者飞机的轰炸。村里人掩护八路军隐蔽到离村3公里处的狐岭沟里,加上雨天半山腰起雾,日军不得不原路返回,当时驻村的八路军和村民躲过一劫。

“当时驻村的队伍是385旅769团,他们的素质特别高,对百姓也特别亲。”李长义回忆说,村民们腾出自己的好房给他们住,但他们坚持住在村民的闲置房里。每天一早醒来,八路军早早就把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水瓮里的水始终是满满的,屋子里收拾得整齐亮堂。

昔阳是革命老区,是太行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和抗日战争爆发后最早开辟的红色根据地之一。“今年是百团大战80周年,我们希望能找到英烈的后代亲人,告诉他的亲人们,英雄的功绩没有被忘记。”赵兴东告诉记者,目前,他已经联系到商城县、新县相关部门,但一直没有线索,他想通过本报让更多的人知道英烈余成彬的故事,也希望余老的后人或是亲人,看到相关报道后,能与他或本报取得联系。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