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思芳
自古以来,人与人交往,首要问题就是认识人,了解人。这如同看书识字,读懂了才知如何与人交往。
认识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了解别人,一是了解自己。老百姓的谚语很深刻:不识字,好吃饭;不识人,没饭吃。若企业用错了人,有业等于无业。看来,识别人多么重要啊。
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识人,需要智商。齐国有一个政治家叫管仲,曾帮助齐桓公称霸天下。有一天,他和齐桓公秘密商量军事,决定消灭唯一幸存的国家莒国,没想到走漏了风声。齐桓公一时想不出是谁透露消息,管仲隐约想起一个人,那个人在他们在台上讲话时,曾停留了一下。管仲多方打听,终于找到那个泄露消息的人。他其实并未听到齐桓公和管仲谈些什么,只是从他们的神色判断要打仗了。他说:如果君子听音乐,表现出来的是喜悦的神色;家里有丧事,脸上写满的是凄苦的神色;要去打仗,定会横眉怒对,显露的是愤怒的神色。那天,我从台下经过,看到你们脸上写满怒气,听到一个地名莒国,猜想我们要攻打莒国了。听了他说的一番话后,管仲和齐桓公都对他佩服得不得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认识别人是一种智慧,要通过一些细节识别人,“知人者智”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商家也有一些识人之道,晋商的识人就是七个字:远、近、易、繁、危、卒、杂。派人去远方,远距离考察,看看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是否对主人忠诚;放在身边,看看是否对主人敬重,有没有猥亵之举;容易的事情又会有怎么的表现;繁杂的事物又将怎么处理;危险时,将会有怎样的举动;面对突发事情时,又将有怎样的智慧;面对乱七八糟的事情,又会怎样梳理、应对。晋商的智慧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来,《庄子》就有这么一段话:“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繁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间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
那么,我们又怎样认识自己呢?
“自知者明”,“明”是亮,一种明白,一种聪明,一种精明。好多人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不是别人的问题,而是自己本身存在的问题。
刘邦建立西汉政权后,在一次庆功宴上,和群臣讨论自己为何能夺取天下。高起、王陵说:您为人傲慢无礼,您善于轻视别人;项羽为人忠厚,爱护别人。但您派人攻打城池,将攻下的城池分封给别人;项羽嫉贤妒能,对立功之人加以陷害,取得胜利时,不分封给别人。刘邦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食,保证军粮方面,我不及萧何;统领百万大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我不及韩信。此三人者,都是人中豪杰,我刘邦是有自知之明的。
孙子兵法也有这样一句: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看来既要了解别人,又要认识自己,这样我们才能立足于不败之地。
再来看看刘邦的故事,随着韩信势力的发展,萧何劝刘邦剥夺韩信的兵权,封其淮阴侯。此时的刘邦更加多疑,对韩信心怀妒忌。恰在这时,刘邦宠幸的大将陈豨发动叛乱,刘邦亲率大军讨伐,而这时韩信称病在家,不听刘邦诏令,暗地与陈豨里应外合,准备带家兵袭击都城的吕后、太子。吕后在萧何的帮助下,平定了韩信的谋反,将韩信斩杀于长乐宫钟室。
平叛立了大功的萧何,被刘邦封为相国,加封五千户,给予五百人卫队。别人都来恭贺,召平说:你的祸害开始了,韩信在京城谋反,刘邦开始怀疑你了。当即给萧何支招,要萧何赶紧将刘邦分封的东西全部退回去。萧何听从了召平的建议,果然他和刘邦的关系缓和了。
韩信为何惨遭杀害,就因为权欲膨胀,没有好好地认识刘邦及复杂的形势;立功后的萧何,一时被财富冲昏头脑,没有认清当时的局势,如果不听从召平的建议,也会遭到杀身之祸。
当今社会,我们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既要认识别人,了解别人,懂得如何与人交往;更要认清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缺点,历练自我,让自己不断成长。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