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茶坊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给陌生人一个笑脸


清晨在小区遛弯。好友葆宁的女儿,带着娃经过,猛然认出我,紧随一声:“阿姨好!”

声音倍儿清脆,阳光洒满地。

其实我们没见过几面。不住同一栋楼;就连她家,也只去过三四次,基本上都是这姑娘上班去了的时候。

有人说,热情与否,与性格有关。有人外向,有人内向;还有与血型、星座挂钩;“天花乱坠”,说得真事儿似的。别人信不信,我不管,反正我信。至于与父母基因有多大关联,或许要等权威的国际医学杂志《柳叶刀》来篇重磅文章。

不过依俺之见,即便给陌生人一个笑脸,也不过分;君不见,大多数人都“慈眉善目”的。

真笑、假笑,没关系,咧咧嘴,算招呼了,自己还运动了一下面部肌肉。

“戴着口罩怎么笑?”

乖乖,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小眼儿眨巴一下,大眼儿眯缝一下。善意与否,看得出来的。

都说“礼貌是心灵的名片”;说不定,还是友谊的敲门砖。我对热情的孩子,向来赞誉有加;并且锲而不舍地“株连”到他身旁的长辈:连大带小,统统送上笑脸。下回再遇见,肯定跟半熟人儿似的。

随和一点没坏处。我总是被朋友们乱叫着。有人叫我“司马”,有人叫我“小萌”,有人叫“老师”,有人称“师傅”;一些比我小二十多岁的,仍然一口一个“大姐”。“大姐”这称谓,时下格外流行。

咚不隆咚呛,里里外外透着亲切。

亲切一点没坏处。俺是个急性子,不少朋友领教过“山雨欲来”,甚至接受过“疾风骤雨”的“洗礼”。但大家对我相当包容。为啥?我狡诈地想:是否被俺一脸阳光的表象“征服”,以至“忽略不计”?

咚不隆咚呛,里里外外透着机智。

其实,“打招呼”不仅属于情商范畴,而且与教养有着密切关系。许多孩子在学校里很懂事,回到家却是另一副面孔。放松之后的放松,一切变得不同。家长们对此似乎没有太多要求。

记得俺孙女读幼儿园时进出我家,每次都不忘说“奶奶好!”“奶奶再见!”现在这娃读小学五年级了,却经常省略起码的问候。她爸妈也没觉得是问题。

虽说这等小事,不值得让俺心寒得跟去了北极似的,但,司马老师是谁呀,15年政协委员不是白当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操心”。于是,进门时提醒:“叫奶奶没有?”出门时提醒:“和奶奶再见没有?”俺营养过剩,不嫌啰嗦。好在小家伙领悟得快。

疫情反反复复,小区的孩子们在园区里玩耍的时间也多了。宅了几个月,不易啊,请接受长辈的“严重慰问”。不过,长辈们也要“严重留意”,在外面散步时,注意躲避各种车:自行车、电瓶车、滑板车、儿童三轮车,还有穿着轮滑鞋从身后飞驰而过的小勇士。

每到这时,我多么欣赏懂礼貌的孩子。从路人身边经过时,他们会减慢速度,会按响车铃,起码喊一嗓子作提醒。

悲催的是,大多数孩子都是大张旗鼓地呼啸而过。毕竟他们还小,思维没有那么全面,不会想到,万一撞倒一个老家伙,会有多大“后遗症”。更何况,如果小家伙躲闪不及自己摔了,那麻烦更大,家长们肯定不依不饶,深挖“肇事者”。所以,遛弯时,躲、闪、腾、挪,成了一门无可奈何的必修课。

其实,打个招呼不费劲,学点礼貌不费劲。往小里说,是对别人的尊敬;往大里说,是对生命的尊重。

今天俺吃得挺饱,底气足足的——

大声呼吁吧!不怕吓着谁。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