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皮大海 熊道锋)昨日,笔者步入罗山县城几个生态型公园,集休闲、娱乐、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一溜排的垂柳、树木、花卉,隐其间的小桥、流水、亭榭,构成了自然生态景观元素,特别是几尊雕塑、碑文、书卷,更是公园的点睛之笔。
近两年来,该县在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和“省级文明县城”工作中,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统揽,以“生态立县”为根本,通过提升“全景式”宜居村镇上台阶,既反哺了当地经济发展,又走出一条经济结构优、资源消耗少、生态环境美的科学之路。
“试点先行”打造秀美村落。该县把“环境整治·全域保洁”建设作为各级党委、政府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走出去参观华西村、郝堂村等成功经验,探讨个中良策,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活动的认同感和参与度。精心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空间大、有辐射带动作用的优秀村试点先行,集中抓好10个示范点创建,通过抓点、带线、扩面,不断扩大创建覆盖面50个村,先后多次召开观摩会、促进会、交流会,总结经验教训会,推动各村创建活动深入持久开展。并强化外部监督,邀请老干部、老党员和新时代乡贤等作为“监督外援”,对“美丽乡村·文明家园”落实情况等进行“嵌入式”监督,推动基层监督“探头”覆盖更广、精度更高。
“全面整治”修饰自然禀赋。该县按照“精品、精致、精细”角度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流程,保留乡愁符号。南部山区以“何家冲——灵山”旅游公路为轴端,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精品旅游带”;中北丘陵以国道省道为主线,突出产业特色,加快土地流转,发展休闲体验农业,进一步提炼“多彩田园”乡村主题,彰显个性特色,保持农村自然古朴、原汁原味;加强特色村建设,提升“红色故里·古风何冲”“观鸟圣地·水岸董桥”“画里老家·水美鱼台”“幸福农家·秀美徐寨”“湖光山色·关隘九里”等低碳环保乡村的吸引力和示范带动力。
“齐抓共管”把好环保入口。根据《河南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和《中共信阳市委、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等部署,按照规划引导、链条延伸、集约集聚、低碳先行的基本思路,在工业发展上,以创建品牌产业集聚区为目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力量发展电子产业,加快产业升级,一改过去片面追求GDP高速增长而忽视环境保护的做法,拒绝污染企业入户罗山,已培育20多个优势龙头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始终突出茶叶、烟叶、油板栗、畜牧、蔬菜、食用菌、林业、水产等八大项支柱产业。目前,全县形成了以南部山区5个乡镇为中心、面积达35万亩的油板栗生产基地,以潘新、彭新、朱堂、涩港、青山等乡镇为中心、面积达10万亩的生态茶叶生产基地,以楠杆、庙仙为主的3万亩烟叶种植基地,以龙山、宝城、丽水等城区乡镇为中心、总面积5万亩的无公害蔬菜基地。
功夫不负苦心人。2019年秋、2020年夏,罗山县顺利领取“国家级卫生县城”和“省级文明县城”牌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