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
过了中秋节,秋收已毕,极目淮河,天蓝水清,黄沙历历,芦苇半黄。这时,淮河温顺得像一头羔羊,慷慨地开始了对人们的馈赠。在那三五十步宽、深不及腰、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游窜着无数黑压压的鱼群,鲫鱼、鲤鱼、草鱼、白鱼、沙狗鱼等等,应有尽有。只见一群群、一拨拨迅猛飞奔,倏忽上游,瞬间狂飙而返,转向下游。每当人们发现鱼群,便全村出动,跳入河中,网撒叉扎,使出浑身解数,一条条甩上滩来。称称这条三斤六两,量量那条一尺九寸。回家去鳞洗净,佐以大小茴香,精心烹制,端上桌来,满室皆香,吃在口中,鲜嫩肥美。遥想当年来信阳品茗的东坡先生若有幸尝到这淮河之鲜,定当兴“天下美味,莫过如斯”之叹。
淮河沿岸,其实还有一古老的捕鱼方法,即用剥了皮的麻秆,晒白后在河中向岸边插出一堵墙来,直至河边。折而插向下游,这插向下游的几十米挖沙成沟,沟中沙底由深渐浅,形同一窄长套子,这就叫下套捸鱼。河中游鱼遇麻秆阻挡不能前进,只好顺麻秆墙斜走进入沟中。待鱼入沟后,马上用沙抚平沟口,这套中之鱼自然是逃不掉了。
岁末,初进腊月,淮河两岸便尽显浓厚年味。杀猪宰羊,以犒亲朋;打鱼磨豆腐,以庆丰年佳节。家家户户,还轮番烧起了民流酒。这民流酒是淮河两岸民间流传的酒,用大米、或高粱、或红薯、或玉米等农作物酿制而成,方法简便,经济实惠。诸多材料取其一,蒸熟拌以大曲,经过发酵,酒糟酿成后,将其舀入一大锅中,用无底木桶罩住大锅,木桶顶端再放上一口稍小点的锅,里面添满水以控制温度。在木桶下部凿一小孔,插上竹子连接放置于桶中央的一圆盘上,作为酒漏。下面灶中烧火,煮沸酒糟形成水蒸气,水蒸气落在圆盘上,顺着竹管流出。这流出的蒸馏水,便是民流酒了。
每逢除夕佳节,村村都支起酒灶,家家轮流烧酒,白天黑夜,灶火不熄,晨昏风起,酒香四溢。自酿老酒,甘甜醇厚,待客敬友,其乐融融。
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以聪明才智战胜了大自然的艰难险阻,在淮河岸畔繁衍生息下来,通过对这条母亲河的不断改造,早就使两岸变成了地肥水美的鱼米之乡。如今,在长台关的上游,又筑坝蓄水,建成了大型水库。沿河两岸要栽花种草,修桥铺路,打造生态旅游项目,还淮河初始面貌。有的人已在琢磨,准备打造船只,再现当年长台古渡的情景。在改革开放中,淮河人家的幸福指数是越来越高。
许多年过去了,淮河泛滥已成历史,她以新的面貌造福于人类,造福于沿岸淮河人家。淮河儿女也对她产生了浓厚的依恋之情,无论走向五湖四海,或异国他乡,都不会忘记那淮河的明月,还有那动听的水调歌头,还有那青青的芦苇、金黄的沙滩。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