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记者 夏先清 本报记者 马依钒
狗头墙,青石巷,房前屋后小池塘……信阳市平桥区中山铺老街改造让外来游客看到乡愁,也让本地居民住得舒心,背后却是平桥区摒弃大拆大建,因地制宜改造的理念——
拆旧房,拿赔款,过去一直想着拆迁的张厚义老两口改了主意:不拆了,就地改造才是一举多得。近来,在中山铺,像张厚义一样换了想法的居民为数不少。“这儿成了‘旅游打卡地’,老房子改改就‘升值’,还想拆迁做啥?”
近年来,中山铺古镇改造计划有序推进,50余座房屋相继完成改造。去年以来,慕名来到中山铺的游客越来越多,餐饮、民宿、茶艺、园艺等文旅新业态逐渐聚合,有外出居民回乡转型成了经营主体,有原本废弃的旧房改造后成了抢手的租赁房源。
“老街改造改出好产业,有了产业咱还怕啥!”7月23日, 70多岁的张厚义坐在家门口。他家的房屋改造图纸已经出来,只等施工。
与此同时,平桥区新一轮城市建设“改”字当先,精准发力,落子棋活。摒弃大拆大建,因地制宜改造,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短时间内,外景内功皆有提升,群众生活愈加舒心。
入夏雨水多,哪条街道的哪处植被需要特殊“照顾”,平桥区城市管理局局长蔡俊搞得门儿清,俨然城市“护绿使者”。每天早上散步两个小时,蔡俊是健身,也是为查看绿化情况。钥匙串上挂着一把折叠剪刀,他不为别的,看到街头绿植残枝时,方便修剪。“见缝插绿、拆墙透绿、破硬增绿、露土披绿”更是蔡俊工作中的口头禅。
绿是突破口,文提精气神。平中大街东侧游园以“豫风楚韵、诗画平桥”为改造设计理念,现代化的钢构和线条元素诗意地呈现信阳的小桥流水诗画景观。西侧游园改造时以“北国江南、小桥流水”为理念,注重以人为本、提升服务,合理区分各区域功能,增加休闲空间和健身设施,满足市民需求。
博物馆挪上街头,站在路边,玻璃橱窗内,土灶台、小电视、缝纫机等老物件放置有序,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信阳生活场景闯入眼帘。
若非眼见为实,平桥人自己都难以想象,仅一年时间,家门口那条以“脏乱差”闻名的小桥胡同,竟成了全区乃至全市老旧街巷改造的标杆,省内各路观摩团上门“取经”。
小桥胡同属平桥区平西街道,巷内人口稠密,设施陈旧,电线乱如麻,车辆随意放,环境实在差。街道聘请专业设计团队和文旅公司,经多次现场调研和居民座谈,2019年6月,小桥胡同改造项目启动,明确“城市餐桌”“城市书房”“城市民宿”的改造定位和理念。
80后信阳茶人黎杰是小桥胡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所经营的豫茶书院融茶培训、茶销售、茶活动于一体,业内知名。胡同改造伊始,平西街道的负责人找到黎杰,希望他能进驻。当时改造雏形未现,黎杰有些为难。3个月后,黎杰再次来到小桥胡同,改造效果已隐约可见。黎杰当即决定进驻小桥胡同。
小街巷兴起新业态,老城区改出好前景。除小桥胡同以外,平桥区数十条老旧街巷改造升级后,各具特色。胡同变美了,添了附加值,引来新业态,今时不同往日,胡同居民见面打起招呼,个个笑语盈盈。
群众觉得好,才算真的好。以人民为中心,平桥区下足“绣花功夫”,持续优化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的空间布局。对此,信阳市平桥区委书记李灵敏介绍:“要加快城市提质让平桥更加美丽,提升服务功能让城市更有品质,以城市建设的高质量带来人民美好生活的高质量。”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