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城事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市区第一批历史建筑系列报道之七

文化中心:30年前申城的文化地标


本报记者 张方志

20世纪80年代初,以“五讲四美”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在我国大力开展。在此形势下,我国社会文化发展再次呈现繁荣景象,各种文化形式和文艺流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各种承载文化展现和文艺表现的平台,如文化中心、大剧院、大舞台等建筑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文化中心更是许多城市文化阵地上的标配。

咱们信阳市也有自己的文化中心,它就是现在的浉河区文化中心。浉河区文化中心建成于1986年,建筑面积5991平方米,为5层框架结构。

今天来看,浉河区文化中心宛如一艘巨轮停泊在信阳市的中心区域,是东方红大道上的一号建筑。以它为中心,往东是工区路,往西是新华路,往南是东方红大道,往北是南京大道。这四条道路是信阳市内较早的四条干道,也是如今市区内最繁忙的四条道路。所以,单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浉河区文化中心是名副其实的信阳市中心。

当然,浉河区文化中心存在的意义不是它位置的重要性,而是功能性。从建成投入使用开始,浉河区文化中心就成为服务全市人民的重要文化场所,也是信阳市委、市政府(原信阳地委、行署)和浉河区委、区政府(原县级信阳市委、市政府)召开重大会议和举办重要活动的场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浉河区文化中心是信阳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当时信阳市的主要文化地标。“那时的文化中心很红火,每天各种演出、活动、电影几乎不间断。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市民进文化中心参观一圈要掏5角钱门票,可想而知当时是怎样的一番景象。”从浉河区文化馆退休的市民刘先生这样对记者说。

近年来,随着信阳市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城区的不断扩大,浉河区文化中心已开始全方位落后于羊山新区诸如百花之声、会展中心等现代建筑群,曾经红火的景象也归于平静。但是,时至今日,它依旧是浉河区委、区政府召开重要会议的场所,且仍然是浉河区一些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场地,文化气息依然存在。

另据了解,浉河区正在准备对文化中心大楼外观进行改造,且效果图已出。期盼改造早日进行,期待改造后的文化中心能重现往日荣光,继续扮演老城区文化地标的角色。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