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文化周刊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豫南古镇泼陂河钟鼓楼的由来


苏 维

自光山钟鼓楼亲子乐园“五一”开园以来,每天来此游玩的人络绎不绝。人们在畅游山水、欣赏美景之余,不禁会问这地方既没有古香古色的楼阁,也没有响彻云霄的钟鼓,为什么叫钟鼓楼呢?其由来还得从南朔州说起。

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止、民不聊生。南朝梁武帝为了有效地缓解阻滞难民潮对南朝社会经济和社会治安所造成的冲击,就在淮南设置了南朔州。南朔州以齐坂城为州府治所,齐坂城以现光山县泼陂河镇为中心,辖区包括今信阳市及湖北、安徽部分地区。南北朝是中国佛教最盛行的时期,作为南朔州府治所的齐坂城在州府南面的山顶上修建了一座高楼。它是一座红柱黄瓦飞檐斗拱式楼阁,楼外观有三层,内有七层,里面有钟有鼓,故曰钟鼓楼。钟鼓楼司“平时报时,战时报警”之职,报时方法是“漏刻计时、击鼓定更、撞钟报时”。每遇战事击鼓报警,敌军退兵钟报平安。若逢节庆以及大型仪式,州官都要带领文儒绅士进行撞钟击鼓仪式。撞钟和击鼓,不是警戒人众,而是为了感动上天,祈佑风调雨顺、百姓安康。

自建成后的1500多年里,钟鼓楼几经战火、几经修复。据世辈生活在钟鼓楼附近的老人讲,上世纪30年代,塔沙河对面(今晏河徐畈)有红军部队。红军北上抗日后,国民党组织地方保安团对留守红军伤员及家属进行搜剿。每当保安团从泼陂河镇出发时,山上大鼓会发出报警,塔沙河两岸躲在老百姓家里的红军会提前做好隐蔽工作。保安团撤退后,山上的大钟也会敲响,这时隐蔽伤员才敢放心出来。抗日战争时期,在钟鼓楼山附近,国民党军队在此阻击日寇,日寇的飞机将山上仅剩的大钟大鼓也炸毁了。

据《泼陂河志》1985版记载:钟鼓楼山山顶有古庙基、旧城墙、烽火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泼河水库大堤,开采钟鼓楼山上的矿石,钟鼓楼山因此被削去一大半,山上的残垣断壁也随之消失。

钟鼓楼曾作为古镇的标志性建筑,承载了一段悠远的历史,见证了泼陂河的浮沉沧桑。如今重修钟鼓楼更是意义非凡,既是对过往历史的缅怀,又为泼陂河镇的发展再次擂响前进的战鼓,此乃古镇人民魂牵梦绕之所盼,相信钟鼓楼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