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believe,这是英语的“我相信”。用途很广,常见于寒暄、客套。
然而想过吗?如果这句话,是打心眼儿里发出的,是认认真真、毫不含糊的,那,需要多大的底气和信赖?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活跃度的快速提升,老百姓手里的闲钱越来越多,骗子们的阴谋诡计也“与时俱进”。每每从媒体上看到,学费被骗、打工钱被骗、养老金被骗,我就“义愤填膺”、怒不可遏!至于在借贷、金融、养生等我们不太熟悉的领域,骗子们“花样翻新”的骗局,更让我等善良小民“防不胜防”。
要想不上当,办法很简单:不轻信,更不贪便宜。所以,在俺的语言库里,“鬼才信”比较常用;“我相信”,只限于知根知底的情况。
我的革命警惕性如此之高,陌生来电,经常直接挂掉,连“喂”一声的机会都不给。以至于两次惹恼快递员。就连正常的银行理财产品,俺也从不问津。不管各位如何挣得“盆满钵满”,俺不稀罕可以吧?这样做虽然有些过分,但鉴于阶级敌人无孔不入,咱还是谨慎为妙。更何况,我是个有点马虎、也不大会算账的家伙。
其实谁都知道,好人是绝大多数。但无心状态下犯的错误,还是时有发生。多年前我有过两次经历,一次在中国,一次在美国。
在美国那次,是买水果。结账时,超市收银员把我们买的葡萄款,重复刷了一次。如果是我自己的事,肯定不会发现。偏偏那次是公差,代表团一行委托我们两人去购物,这就不得不认真了。虽然回到宾馆才发现,而且到第二天再找上门去,但“白纸黑字”,有整有零,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错了。超市马上痛快退钱。
在国内那次,不知是超市搁错了货品、还是贴错了价签,总之,我原本看上的是不到十块钱的东西,结账时却按三十块钱收。按往常习惯,我是不核对的。偏偏那次兜里少带了钱,不由得看了一眼小票。于是,还没出超市,我又找回了自己的钱。
这两次经历,无疑都是超市的疏忽,绝非有意为之。但我自此多了一个习惯:结账后,扫一眼小票。
今年夏天,这个习惯被我自己打破了。只因为一个小姑娘。
暑假期间,小区北门小超市的收银员换人了。一位不到二十岁、利用假期投亲靠友打工挣钱的外地学生上岗。明显比以往的收银员更礼貌、更亲和,你朝她点头,她冲你微笑。
那天我心血来潮,想把抽屉里积攒了许久的零钱消灭掉。于是揣着一堆五块、一块、五毛的零票去超市。
买了五六样东西。算账,嗯,没花完;回身再挑选几样。算账,还没花完;再去踅摸几样……我反反复复地购物啊算账啊,一次两次三次。小姑娘耐心地一次两次三次在收银机上操作。直到我把一大堆零票花得只剩两块钱。
收银员只有她一个;中间还不断有其他顾客来结账。小姑娘都能毫不耽误地“分门别类”算清。这大概是知识带来的好处吧。
其实,换个超市,换成别的收银员,也许早就不耐烦了:又不是什么大客户,不值当为一个人这么繁琐。我不由得联想起曾经见诸纸端的事例:顾客推着成麻袋的硬币来存钱,银行员工不厌其烦地为其清点……小小的举动,大大的感动。
俺“消灭零钱”的经历带来的直接后果,一是我购买了这家小超市的购物卡。
要知道,以往不管商家如何动员,我从不买卡。原因很简单:信不过。撤店不退钱的事,屡见不鲜。俺闺蜜小孙就遇到一个:她花几千元买了附近一家西餐厅的卡。凭良心,菜做得挺好。小孙就不断往里续钱。结果,某天,已经开了好几年的店,突然关了。留下话“可改到某某地就餐”。有个交代,总算不错;可是,那么远,谁去呀!“打的”的钱,赶上饭钱了。
每每谈及此事,俺唯一的遗憾就是,当初小孙屡屡请客,俺们何必淑女般矜持着?吃她个昏天黑地就对了。
俺“消灭零钱”的经历带来的第二个后果是,去这家小超市购物,结账时我不再看小票。没说的,我信得过。
有次购物,我还把购物卡连同购物车统统撂她那里,图结账方便。尽管这样做不合规范;但超市小,不严格。其实,我也知道,顾客不看小票,并不值得吹嘘。
但我执着地相信,若干年后,她一定仍然记得,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有一双无比信任的眼睛。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