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文化周刊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儿时的端午


阿 金

一进入榴花似火的农历五月,便迎来一年中第二个传统节日——端午节。关于端午节,人们有太多的话题、太多的故事、太多的回忆、太多的思念。无论什么样的年景,不管身在何方,端午节在人们心目中都是神圣的、庄重的、意味深长的。在我的记忆长河中,端午节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妙趣横生的、回味无穷的。每当端午节来临,儿时的一幕幕便清晰地再现眼前。

吃粽子。粽子是端午节的象征。端午节的前几天,家家户户都忙着买竹叶(一种宽大、厚实、有韧性的毛竹笋壳,包粽子的最佳材料)、打苇叶、泡糯米。妇女们大显身手,包出姿态万千的粽子:锤型、菱形、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不一而足。此时包的是心情、是虔诚、是花样、是技巧,展示的是手艺。粽子包好了,放进锅里,盖上笼盖,架起劈柴大火烀。一夜的工夫,端午节的清晨,大小村庄、家家户户都散发着粽子香,浓浓的节日气息氤氲在庄宅上空,大人、小孩的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欢乐!馋嘴的孩子们早已垂涎欲滴了,哼哼唧唧缠着妈妈要粽子吃。依然忙碌着准备丰盛早餐的妈妈是不会应允的——因为大人们还在队里集体干活没放工呢。收了工的大人们扛着工具匆匆往家赶,丰盛的美食也同样吸引着他们。早餐开始了,不光有雪白的粽子和鸡、鱼、肉,还有咸鸡蛋、咸鸭蛋、油饼、油角,及金黄透亮、平常不舍得吃的腊肉。其实一家是不会准备这么丰盛的,端午节这天是同庄左邻右舍最和睦的一天、最具有人情味的一天,不管以前有气、有怨还是有隔阂,这一天都能和睦相处。大家互赠所有,于是什么吃的都有了。父母怕撑坏了孩子,吃时限量。寻常难得这样丰盛的美食,贪吃的孩子还是撑得直叫肚子疼。

插艾蒿。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人们把插艾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洒扫庭院,天不亮就将艾蒿插于门楣、窗头,或悬于厅堂之上,用以激浊除腐、除瘴、除秽、驱蚊蝇、杀菌防病。那时田边、地头、园埂上到处是艾蒿。我父亲是个勤劳的人,平常起得早,端午节起得更早。当我们还在梦乡里,父亲早就砍回一大捆艾蒿,该插的插了个遍,插不完的便放在院墙上,等待晒干捆住放起来以备急需——如果被蚊虫叮咬或皮肤发炎,用以熬水浴洗,疗效神速。现在不同了,离开了农村,平时也不在意艾蒿长在什么地方。金贵的小园里种花、种菜,谁也不会种艾蒿。聪明的农民瞅准了商机,端午节的清晨拉着艾蒿沿街叫卖。祖辈为了沿袭自古以来“端午插艾”的习俗,不惜以“重金”购买,但玻璃门、铝合金窗上没有插艾的地方,也不适合插艾,只好放在案头以示纪念和怀旧。

挂香袋。端午节小孩挂香袋,传说有避邪驱瘟疫之意(实际也是用于襟头的点缀装饰)。香袋装有朱砂、雄黄、香料,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香袋形状各异,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玲珑可爱,孩子们以此而炫耀许多天。挂香袋的同时,还系五色线(也叫“长命线”)。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端午节的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早已准备好的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儿时的我尽管兄弟姐妹多,但母亲在端午挂香袋这件事上从不马虎。清明过后,母亲就开始悄悄地准备过端午节的事宜,我们不管不问,也从不留意,只知道端午节天不亮,母亲变戏法似的为我们姐弟几个都挂上香袋、系上五色线。母亲嘱咐我们:香袋不能送人;五色线不能随便解掉……我们便像对待宝贝似的时时呵护着,可不知什么时候宝贝丢得无影无踪了。

端午节的习俗很多,父母要求我做的也很多。我弄不明白父母说的有无道理,只知道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父母说喝雄黄酒能治肚里虫,我就咬着牙喝;父母说吃烀熟的大蒜不得病,我就吃;父母说端午节的癞蛤蟆药用价值高,端午节早晨我就到处捉癞蛤蟆(其实是捉不到的,不是有句俗话叫“癞蛤蟆躲端午——躲一阵是一阵”吗?);父母说端午节早晨挖的菜本菜(车前草)熬茶喝清热解毒,我就四处去挖……儿时的端午节我累但快乐着,因为我感到那才是我最幸福的时刻,时至今日还清晰如昨,足以说明它在我的记忆里烙印太深,永远也不会忘却。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