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军 史笑妍
昨日一大早,罗山县庙仙乡周店村金湾组的村民金梁就已在自家的香菇大棚里忙活开了。“趁着早上凉快,把活儿往前撵一撵,每天要摘菇子,注水,控温,活儿多着呢!今年行情不错,现在的鲜菇可以卖到6元一斤。”金梁一边和记者说着话,一边整理着一排排菌棒,查看长势和棚内温度、湿度。
今年39岁的金梁,以前是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右臂小臂截肢,好多农活儿不能干,妻子在家带着3个孩子,家里没有稳定收入,生活十分困难。在驻村干部和帮扶责任人的帮助下,他参加了乡里的扶贫种植技术培训班,尝试着建起了香菇种植大棚,现在每年能有8万多元的固定收入,一举甩掉了穷帽子。
“在我最艰难的时候,政府拉了我一把,提供资金、教技术,帮我种上了香菇,我终于能挣钱养家了。贫困不可怕,只要咱勤劳,脱贫不是啥难事!”金梁指着大棚兴奋地对记者说。
“金梁年轻、勤快、能吃苦,别看他的手不方便,现在很多人都跟着他挣钱哩!”从之前的一贫如洗,到如今住上新房、买了小汽车,还获得信阳市脱贫攻坚“奋进奖”,金梁成为远近十里八庄村民们津津乐道的致富样板儿。
像金梁这样由过去“被动脱贫”逐渐转变为“主动脱贫”的贫困户,只是罗山县“智志”双扶成果的一个缩影。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该县把“扶智”“扶志”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来抓,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扶知识、扶技能、扶思路,变“输血”为“造血”,帮助贫困户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逐渐形成了你追我赶、共同致富的良好局面。
黄立权是东铺镇杨店村的脱贫户。“一开始养鸡时不懂技术,鸡老生病,一生病就死不少,人累还挣不到钱。驻村第一书记得知我的情况后,专门介绍我到职业中专免费去上养鸡培训班。听了专家讲课,我才明白这养鸡也有学问。现在不光鸡养起来了,村干部还帮咱销售。我已经‘光荣脱贫’了,还注册了家庭农场,每年纯收入有好几万元!”说起脱贫经过,黄立权喜悦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罗山县始终把精准脱贫技能培训作为拔掉“穷根”的治本之策来抓,开展造血式扶贫,增强贫困户内生动力,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脱贫致富“直通车”作用,制订系列专业培训“菜单”让群众“点菜”,根据各乡镇种植养殖户需求,把技能培训送到群众家门口,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截至目前,该县先后举办58期培训班,有5600多名农村贫困劳动力学到了实用技术,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的“罗山模式”成为一把群众开启致富大门的“金钥匙”。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最重要工作就是消除思想上的‘穷根’。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智志’双扶补齐脱贫‘精神短板’,着力转变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提升贫困群众精气神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巩固脱贫成果,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该县县委书记许远福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