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晚,北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调至二级,应急响应级别升级,防控措施加强,酒精等消毒用品又成为了人们日常采购的重中之重。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消毒成疫情防控中的重要环节,对很多人来说,每天拿酒精到处擦几遍才安心。几个月以来,和酒精的“朝夕相处”让我们对它多了不少了解,不少人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解锁酒精消毒的正确方式,但关于酒精消毒,还有很多“想当然”的做法。
多囤酒精以备不时之需?
家庭环境下极易挥发,使用时效果会大打折扣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酒精这类消毒产品成了紧俏商品,很多人唯恐买不到,因此在家囤了不少货。不过有人表示,在家里储存的酒精极易挥发,挥发后的酒精,浓度达不到杀灭病毒、细菌的标准,使用时效果会大打折扣。在家庭环境下储存的酒精真的容易挥发吗?酒精挥发后,对付细菌、病毒的“战斗力”会不会减弱?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医用消毒酒精一般都是由酒精(乙醇)和水构成,通常来说浓度在70%—75%(V/V)的酒精都具有杀灭病毒、细菌的能力,我们使用的医用消毒酒精浓度一般都是75%(V/V)。但是乙醇的沸点是78摄氏度,比水低,在同样的温度下,乙醇比水更容易挥发。”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副教授郭红宇介绍,消毒酒精中的乙醇挥发后,酒精的浓度就会降低,当酒精浓度低于70%(V/V)时,其消毒能力通常就会降低。
那么,为什么在家庭环境中存储的酒精这么容易挥发呢?
郭红宇解释,影响酒精挥发速度的主要因素就是温度和容器的密闭性。温度越高,酒精挥发速度越快。这是因为液体都有蒸汽压,也就是说在某个温度下,液体中的一些分子,会跑到空气中,变成气体分子。温度越高,液体中的分子,跑到气体中的数量就会越快、越多。相比于专业的存储环境,家庭环境下影响储存温度的因素更多,因此其挥发的可能性也更大。
擦拭手机、电脑会腐蚀屏幕?
100%的乙醇也难以溶解高分子聚合物
手机作为日常不离手的随身装备,更需要每天消毒,但在给手机消毒的同时,不少人却犹豫了,我们似乎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用酒精擦拭电脑和手机时,酒精会腐蚀屏幕,真的是这样吗?
对此,郭红宇表示:“日常使用酒精擦拭手机、电脑,是不会腐蚀屏幕的。其实准确地说,酒精不具有腐蚀性,而是具有溶解性,通常酸碱溶液与金属化合物发生反应才称之为腐蚀。而有机物如乙醇、汽油等,把物质表面变得有点黏性或变软,这种现象应该被称作溶解。”
“我们不用担心手机或电脑屏幕被酒精溶解,作为溶剂,汽油的溶解性都比酒精强。”郭红宇解释,手机或电脑屏幕,一般都有一层玻璃基质,最外层也都有一层保护膜,这些膜通常是高分子聚合物。有PP(聚丙烯)膜、PVC(聚氯乙烯)膜、PET(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共混物)膜,有机化学里有个理论,就是相似相溶,高分子聚合物这些分子量比较大的材质,只有用分子量较大的有机溶剂(比如芳烃、酯、醚)或分子量小但溶解性强的氯仿、四氯化碳、乙酸乙酯、香蕉水等才可能溶解。乙醇的分子结构只有两个碳和一个羟基,对这些高分子聚合物来说溶解性较差。
手部消毒后直接拿食品入口?
医用酒精含不宜食用成分,消毒后最好晾一晾
有时候,在外就餐没有洗手条件,很多人就选择免洗洗手液为手部消毒杀菌。疫情期间,免洗洗手液更是成为公共场所的标配。出门在外,用免洗洗手液消毒完,有人就迫不及待大快朵颐。但同时,也有人质疑,我们用完洗手液之后,能马上接触食物吗?更有人建议,使用免洗洗手液后,最好在20分钟后接触食物。
“我觉得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郭红宇分析,免洗洗手液的主要功能首先是去污,然后才是消毒。污物可以简单地分成两种:水溶性和油溶性。一般用水洗手去污时,水溶性污垢会溶解在水中被带走,油溶性的污垢会和表面活性剂结合后,再和水形成乳液被水带走。干洗正好相反,油溶性污垢会直接溶解在有机溶剂中被带走,水溶性污垢会和表面活性剂结合后形成乳液被溶剂带走,因为没有水,所以被称为“干洗”。
“国内比较常用的免洗洗手液大多数除了含有乙醇外,也含有少量的异丙醇、甘油及表面活性剂,加入这些成分,都是对医用酒精进行改性,兼顾去污、消毒和保护手部皮肤的功能。但也有文献报道,有些产品甚至还会含有少量的甲醇和游离甲醛。”郭红宇介绍。
“改性后的医用酒精,含有不宜食用的成分。比如甲醇、甘油、表面活性剂等,食用会对人体有害。但甲醇的沸点非常低,只有64摄氏度,比乙醇还低,很快就会挥发。”因此,郭红宇提醒,用完免洗洗手液后,最好不要马上就拿食品直接入口吃,最好是等一段时间,让一些不易入口的成分挥发后,再去拿食物。
(文图均据《科技日报》)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