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茶坊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和同桌摆摊的那些事


高保华

九零年七月,骄阳似火,完成了大学学业的我回到了家乡,等待分配工作。等待漫长而焦虑,家里兄妹六个,都在不同阶段上学,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都有,当老师的父母工资屈指可数,供养六个孩子学习生活,杯水车薪。三个哥哥都会在暑假里打零工赚取学费。因为是女孩,我啥也没做。想想银行里还欠着贫困生助学贷款,已经大学毕业的我,还要在家里吃闲饭,很是着急。

高中同桌王玲,父母在外地工作,自己跟爷爷奶奶生活,回族,因为信仰不同,饮食习惯不同,上课时经常背靠背听课。但这也不妨碍我们成为好朋友。那时,她已经技校毕业在农机公司的一个门市部上班拿工资了,虽然每月只有几十块钱,已经是够着饭碗了(自立了)。我很是羡慕,也天天缠着她,述说自己的烦恼和惆怅。有一天,她高兴地对我说:“你想不想摆地摊?”我惊讶得涨红了脸:“咋摆啊?多难为情啊,再说了,我也没有本钱啊!”“我一个亲戚在张街做批发,他可以给我们货,货进还三。”“货进还三?啥意思?”“就是不要我们先付钱,直接拿货,卖掉了给他钱,卖不掉退给他货。”“啊,那么好啊?”王玲兴奋地说:“我家亲戚嘛!”瞬间,我羡慕崇拜感激地拉住她的手,又笑又跳:“咱俩一起干,以后,我就靠着你哈!”

于是,趁王玲休班的时候,我们去选了货,都是一些小物件,家庭常用的塑料制品,脸盆、茶杯、衣服撑子、浇花的水壶、毛巾、袜子等,在王玲上班的门市部附近的良巷子菜市场就摆开了地摊。开始很紧张,怕没人问,又怕有熟人问。王玲还挺有经验的告诉我,她在亲戚那里学到的生意经:给人家还价的空间,量大从优等。头几天,几乎没卖几样东西,每天只有几块钱的收入。后来,我们决定到师范学校去,等学生下晚自习的时候,在寝室门口卖袜子,我们卖的比商店里便宜,而且学生学习紧张,没时间去城里的商店。带的几把袜子很快就卖完了,还有没买到的,要求我们再来。于是,第二天我们早早地备好了货,包括一些学生想要的皮筋、发夹之类的小物件,物美价廉,抢在熄灯前的十来分钟售卖。回来的时候,下起了大暴雨,我骑着父亲的大链条旧自行车带着王玲,在漆黑的雨夜里一路狂奔,浑身淋透。回到家顾不上休息,赶紧盘存,这一趟赚了二十好几块,赶上王玲半个月工资了。我俩兴奋的同时又开始谋划第二天的生意经。后来,我俩隔段时间,针对不同的人群选择商品,到不同的场所摆摊,甚至还把小生意做到郊区的乡下。即使天气炎热,路途遥远,但是想想丰厚的利润,还是很兴奋的。

到了12月份,接到人事局上班的通知,还回去剩余的货品,我和王玲每人赚了好几百块。我稍带自豪地把钱交给母亲补贴家用,母亲开始不要,后又退了200元给我,让我买件新衣服,说是要上班了,打扮一下自己。母亲教导我平凡的日子也要过得有亮点。有了人生第一笔巨款,我心中不免窃喜。

我上班后,王玲也没有单独摆摊了。但是我们一起经历的风雨、不成熟的小小生意经,还有盈利后的快乐永远是我俩青春中值得珍藏的记忆。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