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文化周刊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孙叔敖其人其事(上)


尤新峰

孙叔敖是春秋时期楚国大夫,曾做过楚庄王令尹。令尹这个官职相当于宰相之类,楚国官名大多叫尹,如一县之长称县尹,管理手工作坊的官叫工尹,令尹职务最高,集经济、军事、政务大权于一身,权力仅次于国王。所以,后世习惯称孙叔敖为楚相。

孙叔敖出生于今淮滨期思镇,这个地方西周时期是小诸侯国蒋国的都城,春秋和战国时期是楚国的期思邑。荀子说:“楚之孙叔敖,期思之鄙人”。司马迁说:“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晋太康三年的地志记载:“孙叔敖本今期思城人。”

孙叔敖并不姓孙,根据历史记载,孙叔敖叫蒍敖、蒍艾猎,属于楚国贵族中的蒍氏家族。究其祖先,原本出于楚国王室,是芈姓后人。孙叔敖虽然根在楚国王室,但他出生之后已经败落了,所以荀子、司马迁都说他是鄙人、处士,鄙人指乡野之人,处士是隐士的意思。年幼时,他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在母亲的照料下长大。西汉贾谊、刘向的书中都记有孙叔敖母亲的故事。孙叔敖年幼时在野外碰上了双头蛇,他把蛇杀死并埋掉。回家后告诉母亲自己快要活不成了,母亲听了非常吃惊,忙问他双头蛇在哪里。孙叔敖说为了不再危害别人已经杀死埋掉。母亲对儿子的善良和勇敢非常赞同,因为那个时代传说双头蛇是不祥之物,谁见了都会发生灾难。为了鼓励儿子与人为善、坚强勇敢,她安慰儿子说:“请孩儿不要担忧,我听说凡是修善积德的人必定有好的报应。一心为他人,老天爷会报之以福,你怎么会死呢?”由此可见,孙叔敖母亲是一位心地善良、道德修养很高的伟大女性。正是因为有了伟大母亲,才造就千古受人景仰的清廉楚相。

在母亲的精心培育下,孙叔敖年幼的时候善良、恭俭的美名就已远播乡里。年轻的时候就成为地方官员中的佼佼者,他的能力和功绩最早体现在对家乡的水患治理上。《中国历史人名大辞典》记载孙叔敖在期思征发民工排除积水,又在雩娄兴办灌溉。说明孙叔敖曾在家乡担任过地方官员,并且在消除洪涝的治理中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通过实践,创造了“期思陂”这种因势利导、分流减次、涝时能蓄、旱时能灌的先进水利工程。这种工程在雩娄得到了实践和应用。这种依地势高低、由多个小型水库串联而成、能实现自流灌溉的水利工程,使当时的水利建设由单一的堵或疏上升到自流灌溉、合理利用的新水平,达到了质的飞跃,推动了江淮之间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这是壮大当时楚国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孙叔敖最终被推荐到令尹这个高级领导职位的重要原因。

极力推荐孙叔敖担任令尹职务的是楚国令尹虞丘子,也是一位胸怀坦荡、大仁大智的贤相。虞丘子封地虞丘廊就在期思城西南约20里,他应该和孙叔敖是老乡。孙叔敖的功绩和能力让虞丘子非常佩服,他认为如果让孙叔敖来辅助楚国朝政,肯定会比自己强。于是就把孙叔敖推荐给楚庄王,坚持自己从令尹的位置上退下来。孙叔敖是否能够胜任令尹职务,楚庄王对他进行了考验。宣公十一年,楚庄王让孙叔敖到沂地筑城,沂大致在今河南正阳县境内。孙叔敖在筑城中使用量化管理的方法,不仅计算土方量,计算运土到城墙之间的距离来确定工期,甚至连民工应带几天的干粮都计算得很清楚,30天就筑起了沂城,事实证明了孙叔敖的能耐,宣公十二年孙叔敖当上了楚国令尹。

孙叔敖最大的历史功绩应该是兴修水利造福百姓。他在做令尹之前就领导修建了期思陂和雩娄灌溉工程,在淮河支流白露河、史灌河通过决河引水,顺势而下,充分利用废旧河道和两岸的湖沼洼地,做到涝时能蓄、旱时能灌。他做了令尹之后,又领导修建了沮漳河下游的水利工程。后人称这项工程为“云梦通渠”,又称“楚渠”。此渠不但沟通了江汉之间的航运,也灌溉了两岸的农田。根据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孙叔敖修建的水利工程,大多分布在江淮地区、淮河北岸的汝水、颍水青陂、驿马沟。《安徽通志》说:“寿州芍陂,在安丰城,一曰安丰塘,以水经芍亭积而为湖,故谓之芍陂,又谓之期思陂,与阳泉陂、大业陂并楚相孙叔敖所作。”孙叔敖觉得只有大力兴修水利,才能提升农业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实现长治久安。江淮地区是楚国东抗吴越、北谋中原的战略要地。由于孙叔敖的治理,这个地区水利和农业生产水平大幅提升,成为当时楚国东北部的重要粮仓和兵源地,为楚庄王争霸中原奠定了坚实基础。《史记》说孙叔敖为相“上下和合”,《四月民令》说孙叔敖“作期思陂以攻冠”,《烈女传》说“昔孙叔敖之为令尹也,道不拾遗,门不闭户,而盗贼自息”。孙叔敖为相期间,楚国政局稳定,社会安定,这与孙叔敖治水兴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分不开。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