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书香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港口做驿站 丝路再扬帆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丝绸之路”已经家喻户晓,备受关注。而《海上丝路古城》一书以我国北海、湛江、广州、漳州、泉州、福州、温州、宁波、杭州、上海、南京、扬州、连云港、青岛、烟台15座海上丝路古城为载体,回顾了它们从一个个不起眼的小渔村蜕变成为繁华的港口都市、实现华丽转身的传奇故事,见证了它们在与众多海外国家的长期交往中培育和积淀的开放包容与丰富多彩,展示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辉煌灿烂的海洋精神。

本书注重对历史脉络的梳理,且以商业贸易为主线串联起海上丝路古城历代的政治措施、经济政策、文化面貌等。在旁征博引大量史料、笔记、地方志和诗词典故的同时,作者也注重对历史细节的关照,以独特的眼光发现新的历史现象,推敲考证出新的结论,并且从历史出发回归当下,深入思考当前的城市建设与发展。

比如在梳理泉州的丝绸外贸发展状况时,作者以刺桐树入手。刺桐树木高大,一年四季花繁叶茂,花红似火,给人以吉祥喜庆之感。五代时期,驻守泉州的节度使留从效扩建城郭时在城中遍植此树,从此刺桐花成为泉州的市花,人们也把泉州称为“刺桐城”,把泉州港口称为“刺桐港”。随后,作者的笔锋轻轻宕开,深入探究了Satin、缎子、Zaitun、刺桐等几个词语的相互关系,并由此引出一段精彩的泉州丝绸外贸史。南宋时期,阿拉伯人蒲寿庚及其族人为了经商的便利,迁居泉州并大力外销丝绸。缎子是泉州特有的丝绸品种之一,泉州既是缎子的产地又是港口,所以外国人习惯把泉州称作刺桐,相应地也把缎子称作刺桐。这个概念被带到了西班牙、法国、英国等地,演变出Satin这个词,和缎子、泉州、刺桐等词汇形成了奇妙的统一。后来,这个词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马可波罗行纪》中描述的东方国家物质丰富、城市繁华、百姓幸福,还有一个世界级大港“刺桐”。这激起了哥伦布的无限向往,产生了远航东方的大胆设想。最终,他到达美洲,开启了环球航行的新时代。可见,刺桐城代表了那个时代中国富庶、开放、繁荣的形象,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文化符号。刺桐港也成了那个时代的世界海商和航海家梦寐以求的地方。最后,作者由史及今,以泉州在当下的发展作为落脚点,得出“到了今天,泉州仍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港口,正在走向新时代刺桐港的复兴之路”的结论。

通过对大量文献的细致梳理,《海上丝路古城》轻轻地拭去了历史的风尘,挖掘了15座海上丝路古城曾经的繁荣,重现了这些城市里一幕幕生动鲜活的经济兴盛、文化辉煌和百姓安乐。它还带给当下的读者一些启迪:一方面,我们要利用好碧海蓝天的天然优势,保护好海上丝路遗产,传承好珍贵的海上丝路文化,向中国游客乃至世界人民讲好海上丝路故事;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增强自身的海洋意识,不断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更加美好的海洋家园。 (范 昕)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