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你愿干 我来帮


——返乡创业者姜涛倾情帮扶乡亲们脱贫致富

本报记者 杨长喜

“4月份,我的工资拿到了5000多元。”6月2日,王传云一边忙着采摘香菇,一边回答着记者的提问。香菇基地的大棚里有些闷热,王传云不时用肩膀上的毛巾擦下头上的汗水。

王传云是罗山县庙仙乡高庄村的一名普通村民,她务工的地方就在家附近的信阳市官庄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香菇基地,所做的工作也比较简单——采摘香菇。王传云说,她的工资计件,工作量大的时候,每天能有200多元的收入,工作量少的时候也有四五十元的收入。不过考验人的地方就在于大棚里比较闷热,采摘下来的香菇要搬运到方便运输的地方。

“5000多元的工资,在农村算很高的了,不少男劳动力也挣不到这个数。多亏了公司姜总给我们提供了这个机会。”王传云说。王传云所说的姜总,就是信阳市官庄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姜涛。2010年,为改变家乡贫穷的面貌,在广东打拼多年的姜涛毅然返乡创业,并流转土地进行反季节蔬菜种植、水产养殖、花卉苗木栽种等。2014年,公司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开始做市场空间广阔的香菇。

“这一片差不多有300亩。”在公司的香菇种植基地,姜涛指着连片的大棚向记者介绍各处大棚的不同作用。“香菇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投入后采摘周期长。一般来说,两年只需要换三次菌棒,每年除了最热的两个月,其他时间都可以采摘。像现在这个季节,从上午10点到下午4点,6个小时的时间里,香菇的直径就能长4厘米。因此,这个季节需要的工人也相对较多。”姜涛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个菌棒进价约4块钱,每个大棚能放置约5000个菌棒,除去成本,每个大棚每年的纯利润能在1.5万元以上。乡亲们只要愿意干,就能够脱贫致富。

姜涛的香菇销售市场已经打开。目前,他的干菇、菌棒等产品在国内销售到省内、广东、湖南等地,在国外则销售到东南亚、韩国等地。前几年,每年出口的菌棒都在400万棒左右。

香菇产业已经做大,但姜涛从一开始就牢牢记着自己回到家乡的初心——帮助乡亲脱贫致富。公司已经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以公司香菇种植基地为“树干”,负责加工销售;以合作社为“树枝”,负责组织生产和管理服务;以贫困户为“树叶”,负责生产劳动,形成了“干壮枝繁叶茂”的效果。对于贫困户,他优先帮助,贫困户如果愿意种植,他只象征性地收取菌棒费用;附近村民可以在他的香菇基地选择采摘、挑选等工作;可以自己种植,他提供菌棒和技术支持;村民们生产的香菇,可以自产自销,也可以卖给他,价格不低于市场价;村民们也可以承包他的大棚……形式多样的创收方式,正在带动越来越多的村民增加收入。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