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你就是“那道光”


华 唯

昨天,我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本报记者杨长喜从信阳启程赴郑,即将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

杨长喜是信阳市第30位、全市新闻宣传系统首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曾经采访过多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他,这一次成为被关注、报道的对象。而在昨天上午的欢送会上他非常平静,说:“让人一直看到社会的美好、看到希望,多好啊;自己能身体力行地践行这一点,这样更好。”

说得真好!我国的骨髓库建设近年成绩显著,最新数据是,中华骨髓库总库容截至2018年年底超过265万份;累计为临床提供干细胞7914例,当年全国共完成91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创历史新高。但这些数据相对于庞大的需求而言,还远远不够。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行动,就是救人,是“用生命拥抱生命”,是“越过黑暗”投向受捐者的“那道光”;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慈善义举,是人间大爱,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把标尺。

杨长喜在欢送会上透露,自己早在2011年就报名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在得知本市几位比他注册晚的志愿者成功实现了捐献,心里“很有些小期待”;后来真接到了中华骨髓库河南分库的电话,他“直接就答应了”。作为一种志愿行为,是否报名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甚至已经报了名“临阵”又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实施,都无可厚非;可贵的是,像杨长喜这样报名之后“心怀期待”“爽快践诺”。这种执念,一定是因为长期以来对良善的坚守、对生命价值的认定,而非一时的冲动。他还说,“捐献造血干细胞,能够挽救他人生命,我觉得很有意义。”是的,不仅很有意义,而且是归于高尚之列的那种意义。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