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崔 阳
“这儿的活比较早,可以错开家里农忙期,从3月1号开始,我已经在这干了一个多月的农活。”4月6日,在罗山县周党镇莲花农机农艺专业合作社,记者看到散工段桂云正在给再生稻秧苗喷施“送嫁药”。
再生稻是利用头季稻收割后的稻桩,经水肥管理、使休眠芽萌发长成稻株再抽穗、扬花、灌浆后成熟的水稻,俗称“二茬稻”,实现了“一次播种,两次收获”,能够把种植一季中稻造成的农田闲置时间利用起来,实现增产30-50%的效果。
“再生稻有早育早栽的特点,可以有效错开用工峰期,提高人工、农机的作业效率,平均每亩可节约成本100元左右,亩种植效益可提高600元左右。”提到为何推广再生稻种植时,市农科院水稻所助理研究员余贵龙介绍说:“研发推广再生稻主要是为了解决豫南地区‘白茬田’的问题,头季稻收割时需要留高桩,没有焚烧秸秆问题;再生季收获后没有下茬作物相逼,大量秸秆直接还田,提高了土壤肥力,实现了‘藏粮于技’与‘藏粮于地’的有机结合。”
记者走进育秧工厂,只见一片翠绿,这里的秧苗已长有两寸,正在查看秧苗长势的合作社负责人包乃勇翻开秧苗底盘,说:“你看这种白色底盘如果变黄变黑,就说明秧苗生病了,秧苗一变黄,就得给他治病。”
“今年,我们新增了温室大棚,这几天的低温寒潮,对温室大棚里的秧苗影响就少一些,这里秧苗明显比普通大棚长势好。”问起合作社的发展,包乃勇说:“现在,我们合作社已经全部实现订单农业,你看我这育秧工厂已扩建到100亩,再生稻可达20万至30万盘,可种植3万亩农田。这只是第一批,我们今年可以整三批呢。”
段桂云家里的几亩地也在这里下了订单。她说:“我在这里下单,每亩只需270元,他们就负责稻苗下地之前所有活及用料,包括翻地、施肥和提供幼苗等,机械化干活利索,整状,我也省时省力,还可以在这里打工挣钱,可算是一举两得了。”
“春耕时节是做好防汛抗旱的重要时段,我们将持续深入田间、种植大户、合作社、农户等开展调查,积极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滴灌、喷灌等抗旱救灾技术,落实农村奖补措施,让群众及时获益。”罗山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军章在指导病虫害防控时说。
“作为我市第一大粮食作物,水稻常年种植面积在700万亩以上,春稻种植面积400多万亩,麦茬稻种植面积200多万亩。截止到3月20日,全市完成再生稻育秧30多万亩,完成全年的目标任务,实现了8县2区的全覆盖。”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科长胡克光如是说。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