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茶坊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你好!手风琴


闲来无事,拿出许久没动过的手风琴。想录个视频,得瑟得瑟。

无意中瞥了一眼微信朋友圈,看见山西上党晚报总编辑木兵推荐了一首手风琴演奏曲。

在朋友圈,常见朋友们推荐钢琴曲、小提琴曲之类。但是,推荐手风琴曲,实属少见。而且印象中,木总不是头一回推荐手风琴曲了。

什么个情况?

弱弱问一句:“木总,你是不是会拉手风琴啊?”

回复:“是的!小时跟我舅舅学过,他师从苏联专家,曾参加过抗美援朝。”

哇,厉害了。

有师,有教,而且是间接的“国际范儿”。不像俺:自学,不成材。

大概在高一时,我拿到了第一架手风琴。天津出的,“工农兵”牌,百分百国产货。是驻外使馆工作的爸爸托人买了送来。

若干年后我才回过味来:当时父母在国外工作,完全有条件买个意大利生产的。那可是国际认定的手风琴权威产地,比咱们的不知好多少倍。为啥不买呢?

我爸爱国,可见一斑。

天津的乐器厂的同志们,不要生气,毕竟当时在我国,这种洋乐器还算“新鲜事物”。

因为年代久远,我已经记不清这架手风琴的外壳,究竟是蓝色的还是绿色的了。总之,简易型。

但是,我竟然靠着它,跌跌撞撞,在高中同学们中享有“手风琴手”的美誉。还在母校101中某次班级汇演中,和一位男同学一起,为全班的大合唱伴奏。

有没有“滥竽充数”?各位随便猜吧。可以宽慰自己的是:大家还算满意。

上了大学,俺又靠着这架“工农兵”牌手风琴的基础,在人大新闻系同学中“独树一帜”。

当时住同一宿舍的新生徐泓,还不会拉手风琴。但这个聪明丫头,凭着有钢琴基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下子把司马同学甩出三个街区。

当人家已经玩儿转某某“波尔卡”时,俺还在“吭哧吭哧”,做努力状。不过,中国人民大学校乐队,还是热情地把小司马同学请了进去。

鼓舞人心的还有:当时新闻系里,不知从哪儿“流浪”来一架小型的意大利手风琴,身轻如燕,音色纯美。我们抢着拉啊。

后来到北京日报工作了。我猛然发现,报社里也有一架意大利手风琴!

哈,这把琴可要藏好,别让大家传来传去,玩儿坏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北京晚报很有几位爱唱苏联歌曲的,例如体育部记者李永广。琴声一响,此君必然“循声而来”。歌声与琴声,交相辉映。可以肯定的是:唱的,比说的好;还有,唱的,比俺拉的好。

后来报社这架琴,终于被大家“玩儿坏了”。不过,它的“牺牲”还是有价值的:从编辑部到车间,报社里好几位同仁,都拉得像模像样了。

我决定买琴。

不买则已,一买惊人:国产名琴“鹦鹉”牌,120贝司4排簧,正经的“演出琴”。仍然是天津生产。

记不清花了多少银子,应该几个月工资没了。还靠着二妹夫华京“走后门”才买到。

于是,我和大妹,一人一台。

过了不久,二妹也加入买琴行列。

至此,司马家姐妹,有一半成了手风琴“发烧友”。

又过了几年,“发烧友”队伍继续扩大:三妹与北京八中的校友“喜结连理”,此妹夫竟然也会拉手风琴!

这些没有正式学过琴的家伙们,到底拉成啥样,用脚想都知道。但这个不重要。我等从中享受了快乐,嗨了一把,才是关键。

现在,“鹦鹉”牌手风琴,好像仍然是国内第一名牌。我看网上售价,键盘类120贝司的,起码四五千一台;还有上万的。至于音色,过去不错,现在应该会更好。只是,俺一直抱怨“风箱紧”,拉琴“倍儿练臂力”,现在应该有所改进了吧?至于意大利进口琴,好家伙,七八万一台的都有,赶上钢琴的价儿了。

欣喜地看到,手风琴爱好者队伍,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青少年中飞快壮大。

南宁晚报冯林林主任有时在朋友圈晒女儿演出照片。小家伙实在出色,每每参加手风琴比赛,必定拿奖。

看着“小丫拉大琴”那副“雄赳赳”的模样,想起我们的青葱岁月,耳边又响起手风琴抑扬顿挫、充满节奏感的欢快声音……

你好,手风琴!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