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题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一位花甲老支书的“疫”线坚守


聂建武

阳春三月,惠风和畅,大别山处处枝头吐绿、生机盎然。

在新县千斤乡徐畈村联农种养殖合作社的百亩生态种植园里,61岁的村支部书记杨家春正领着6位乡亲忙着移栽桂花树,春日暖阳照在他满是汗水的脸上,折射出一抹别样的光彩。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尽管疫情防控还在持续,但农时可不能误!”军人出身的杨家春风风火火、雷厉风行。疫情期间,望着一天天泛出绿意的田地,他看在眼里、急在心头。疫情稍过,他就赶忙组织乡亲们复耕复产、外出务工。

“为了疫情防控和恢复生产,杨支书可是操碎了心,这不,病还没好就又跑到种植园里了!”经驻村第一书记李先云提醒,笔者才发现杨支书的脸部有些僵硬、浮肿,言谈间他不时用手揉揉面颊,一番询问方才得知杨支书这病已经有1个多月了。

2月16日早上6时,同过去的20多天一样,杨家春早早起床,步行赶往离家5公里外的南信叶公路与徐畈村交界处疫情防控卡点。料峭的寒风透过口罩吹在脸上,他感到面部有些麻木,头部更间歇性针刺般疼痛,但他浑不在意,以为是长期戴口罩勒伤面部肌肉,舒缓一下就好。就这样,杨家春在防控卡点一守又是两天,劝导行人、往来登记、测量体温……他严防死守、一丝不苟,挺直腰杆守护着身后乡亲们的生命健康。

直到2月18日下午,驻村第一书记李先云发现杨家春的脸已经肿胀了一大圈,嘴巴偏歪,连说话都不利索,就一再劝他去县医院检查治疗。“村里加上你才3名干部,我一走还不得散架了!”老杨坚持缓上几天,等疫情平息后再说。看着实在没法劝动执拗的老杨,李先云偷偷给乡里汇报了情况。半小时后,乡里安排的车辆直接到了卡点,李先云硬是半推半拉才让他上了车。

挂号、抽血、拍片、诊断……一系列检查下来,医生断定:由于过度劳累、面部受冻,病毒入体感染面部神经,如果不及时医治,极易引起面瘫,必须住院治疗。这可让老杨慌了神:“我住院了,村里的疫情防控可咋弄?”乡党委书记打来电话安抚,第一书记打来电话保证,总算让他不情不愿地住下来治疗。即使是这样,住院期间他仍是一天10来个电话,心思全在乡亲们的安危上。

住院两周,对老杨来说犹如两年。3月2日,病情稍微稳定下来,他就不顾医生劝阻,硬是要出院。“这病又要不了命,回村里我边工作边打针,不会有事的。” 回到家的他甚至没顾上喝口水,就急急忙忙赶到村部,为计划出门务工的乡亲们办理出行手续。

“疫情过去了,发展可不能停,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之年,老待在家里可是等不来小康的。”出院后的杨家春一天都没有休息,不是为乡亲们出行往返乡、村之间,就是为村里的产业发展奔走操心。看着老支书仍然肿胀的脸庞、偏歪的嘴巴,大家伙既担心不已,又满心敬佩。

“作为一名有着42年党龄的老党员,这个时候我就该顶上去。”朴实无华的话语道出了杨家春的心声,这位在村支部书记岗位上默默奉献了31年的老党员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初心与使命,用为民情怀滋养着他深爱的这片红色热土。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