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长喜 通讯员 李如记
在浉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战斗队伍中,有这样一对父女兵:父亲,耿华,中共党员,区疾控中心工委主任,副主任医师,区疾控中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副指挥长;女儿,耿祎祎,预备党员,流行病学调查队队员。在抗疫工作中,这对父女以老带新,并肩作战,书写着感人的抗疫故事。
父亲:上阵一线指挥
耿华,20世纪80年代末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卫生系,全程参与了2003抗击非典的战斗,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经验。1月19日下午,省疾控中心及时举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视频培训会,他当即精神紧绷,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会后回单位的路上,他当即通过电话向主要领导汇报,并提出建议。第二天上午,浉河区疾控中心召开了中层干部以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专题会议,并立即成立了防控工作指挥部,组建了“一室七队一组”的防控队伍,在单位内部启动了高级别的应急战斗准备。耿华肩担区疾控中心指挥部副指挥长,负责新冠肺炎流行病学调查、疫情监测、防控信息搜集、汇总、上报等工作,研判疫情现状和发展趋势,同时为上级科学施策提供第一手真实、详实信息材料。
1月21日上午,浉河区疾控中心接到市中心医院报告第一例疑似新冠肺炎病例(后确诊为信阳市第一例新冠肺炎病例)。耿华果断决策,一方面立即向上级汇报,另一方面第一时间组织人员奔赴第一线,深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处置。自此,浉河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全面打响。
战“疫”打响以来,耿华秉承“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全身心投入到指挥协调阵线中。他多次带领流调人员亲临一线,解难释惑,对每一份个案调查表格和调查报告亲自审核,确保流调及时、准确。在全体流调队员和信息统计员的共同奋战下,截至2月26日24时,共开展确诊、疑似病例流行病学调查207人,及时、准确完成率100%,累计深挖排查密切接触者1297人。在抗击疫情阻击战中,按照市、区指挥部4个关口前移的重要要求,完成留置观察人员流行病调查41人,排查出与其密切接触者153人。
女儿:深入一线坚守
女儿耿祎祎,90后的新兵,中共预备党员,平时工作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监测与管理,对传染病的防控知识所知不多。大年初一一早,她接到被抽调到流调第一战线队伍的命令后,放下碗筷,丢下一句“传染病疫情来了,我要上班”,就义无反顾地投入战斗,顾不上家人的关切问候。
面对几乎隔行的领域,耿祎祎积极参加防控培训学习,在很短的时间内很快掌握了流行病学史和密切接触者的判定标准,逐步掌握了个案调查表的询问和填写,更进一步熟练掌握了流调报告的规范化书写。
接下来,耿祎祎要直面调查对象,这些调查对象,基本上都是确诊患者或者是与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为了赢得调查对象的配合,在与调查对象沟通的过程中,耿祎祎逐步摸索、总结,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沟通技巧:语言上温暖病人,情感上打动病人,意志上鼓励病人,采取关爱、叙家常的方式赢得病人的信任;方法上形式多样,必要时前往医院与医生沟通,查阅病历,了解病人基本情况和病情进程。在调查病人时,先是电话联络,继而跟病人互加微信,像是朋友,更像是亲人。就这样,她像侦探一样耐心地引导着病人,回顾接触史和暴露情况,回忆着发病前后的每一个密切接触者和接触细节,逐项登记着病人提供的各种信息,力求不漏一个环节,不漏任何一个密切接触者和重点暴露人群,为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及时提供了最前沿的第一手信息材料。
自大年初一投入抗击疫情的战斗以来,耿祎祎每天都是7点早出,夜里10点到12点才回,每天工作清零,当天工作不完成,坚决不收兵。截至2月26日,她共开展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及留观病例流行病学调查55人,排查密切接触者420余人,形成个案调查表180余张,书写调查报告200余页,高标准、高质量出色完成流调工作任务。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