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 云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不管是一线医务人员、社区工作人员还是普通群众,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不良情绪。疏解公众压力,稳定公众情绪,帮助公众建立正确认识,显得尤为重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马青,第一时间通过共青团浉河区委微信公众号,报名成为了防疫青年突击队心理咨询队的一名志愿者,每天通过电话和微信对咨询者进行心理疏导,为抗击疫情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在特殊时期,医学救助已在前,守好‘后方’成为心理援助最重要的任务。我力所能及的只是用自己的专业为大家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让温暖的阳光驱散疫情下的阴霾。”马青说,她是1月26日报名参加团委发起的心理咨询队,每天都有人通过微信、电话跟她联系,向她诉说着自己的恐慌、无助、绝望、愤怒等情绪。
“人的心理恐慌是在身体之后,面对疫情人们第一时间关注的是身体健康,确认无恙后才会转入心理恐慌部分。尤其是前期对总体情况不太了解,对疫情的恐慌和焦虑会越来越多。但是后期随着各方面的宣传和服务到位后,大家的情绪会逐渐趋于平稳。” 马青告诉记者,开始的时候咨询者多一些,现在公众情绪比较平稳,基本上每天也就两三个来电。她会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疏导方式,缓解对方的不良情绪。
在防疫过程中,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只是角色不同。马青表示,疫情面前,对于宅在家的普通市民,心理防御同样重要。她提醒广大市民,既需要重视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性,在行为上严肃对待,做好自我防护,保护好家人,同时也要主动调适自己的心态,提升自己的免疫力,让阳光心态来为自己保驾护航。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