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陈世军 熊道锋)在乡村振兴、美化环境、社会治安、脱贫攻坚等工作中,罗山县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农村老党员、老村干部、老教师、老模范、老艺人等“五老”贤达人士作用,全县3000多名“五老”乡贤通过言传身教、“手”“腿”并用、典型带动,让农村文明之花芳香四溢。
用活贤达的“嘴”劲。该县充分利用人缘、亲缘、地缘等优势,广泛宣传文明礼仪和新出台的方针政策,组织305名“五老”人士,利用法律、道德讲堂和传习中心,开展礼义廉耻、法律法规等专题报告660多场(次),动员120多名“五老”人士担任校外辅导员,义务讲述红军故事、传唱红歌红戏500多首,使红色文化成为人文罗山建设的主流。
运足贤达的“手”力。这些贤达人士都退居二线,平时利用闲暇时间广泛搜集致富信息,及时免费向周围群众传递实用技术,促进共同致富。子路镇朱湾村农民技术员陈贵权联合120户农户,成立了子路问津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2万亩,建成优质高产水稻示范区,带动500多户群众发展粳稻种植,提高经济收益150多万元。
发挥贤达的“腿”功。该县利用老同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优势,对村务公开、民政优抚、粮农直补、扫黑除恶等进行监督。协助寻找道德模范、“罗山好人”“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好邻居”“孝善敬老子女”等,广泛征集好家风、好家训等活动,引导周围群众涵养高尚的思想情操,在潜移默化中颂扬圣贤、引领时尚。彭新镇仁和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管员郭俊辉自上岗履职以来,对全村16个村民组466户,排查3遍,发现矛盾纠纷55件,调处52件。
散出贤达的“文”气。该县利用30多名体育运动员、160多名文艺骨干,直接参与组织、指导、设计各类文体活动,引领社会风尚,共在20个乡镇(街道)新发展老、中、青健身舞蹈队80多个,成立书画社、皮影表演、秧歌演唱队88个。并积极推进移风易俗、设置文化墙,颂扬好的家风家教家训,引导农民勤劳致富,先后协助1800多户甩掉贫困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