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杨长太的“糊涂账”


本报记者 马依钒

临近春节,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里,跟杨长太有点关系的人,都喜滋滋的。

1月9日早晨,雪刚停,杨长太从家直奔草莓大棚。66岁的杨建国在大棚里忙活,见杨长太过来,他转身摘下棚里第一颗红透的草莓,递过去时直咧嘴笑,又黑又红的脸上,两排洁白的牙齿真“抢戏”。村里人致富又多了个法子,杨建国高兴。

从棚里出来,村里的养殖户管胜基挑着两筐土鸡蛋,迎面撞上杨长太。管胜基散养了2500多只土鸡,年前土特产热销,他见天来送鸡蛋。临走时,他的银行卡上多了9554元,4天的鸡蛋钱和一批土鸡钱。揣着卡,管胜基心里那叫美。

这场雪下得大,杨长太的农场里有了积雪。70岁的脱贫户杨泽安扛把铁锹,往塘角的放水孔去,疏通排积水。农场的土地流转金和务工费,让杨泽安一年多前脱了贫。下周,又有近万元工资到手,杨泽安老两口的日子越过越舒坦。

见别人喜滋滋,杨长太也总乐呵呵的。可他媳妇却高兴不起来。秋季新建的5个草莓大棚投了2万多元,还没见着回头钱;各类土特产除去包装费、人工费,赚不下几个钱;好不容易攒点钱,年前总有大项支出。在媳妇的眼里,杨长太成天忙前忙后,尽是“糊涂账”。

杨长太50岁,是东岳村的致富带头人。三年时间,他完成了从贫困户、脱贫户,再到致富带头人的“三级跳”。从前是见人总躲的“蔫萝卜”,现成了浑身是劲的“农场主”。流转村民土地,成立四方景家庭农场,种有机水稻,乘电商快车,把糍粑、粉条、大米、茶油等“光山十宝”卖到了中南海,带动村里50多户贫困户增收脱贫。

“我的账算得精着嘞。”别看媳妇儿总埋怨,可杨长太心里敞亮,分得清大账和小账。他想让大家都有事儿干,有劲儿干,斩断“坐等靠要”的惰性,才有致富奔小康的精气神,“虽说一年到头,咱的小账本没落下啥,可村民的干劲儿越来越足,村里的大账本越来越厚。”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