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茶坊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糊顶棚


殷雪林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家住在县城一条老街,那时人们生活得清贫,小街两边鳞次栉比多是民国遗存的青砖灰瓦老屋,也有极少数解放后建的红砖红瓦屋,不过清一色均是木质梁架结构的尖顶房。居民也多是老门老户,房子的房龄少的有几十年,多的甚至上百年,风吹日晒老屋外框老旧不堪,屋内也因天长日久烟熏火燎,屋顶、梁架、椽子都黑黢黢的,不只难看,刮风下雨、打个响雷或放个鞭炮,就会从屋顶上震下陈年烟尘和土渣。那时,大多数人家还盖不起新房,没有条件彻底改变居住环境和窘况,但人们没有忘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用打顶棚的简易方法遮住房架屋顶,再在顶棚糊上纸张,不光从此与顶上烟尘和土渣说拜拜,还干净美观、冬暖夏凉。

平常,人们很少会兴师动众去糊顶棚的,糊顶棚主要集中在过年的时候,千家万户为了欢度春节,多数人家会在年前将家庭角角落落来个大扫除并美容一番,糊顶棚是必不可少的,拿出崭新面貌来迎接新年的到来。另一种情况糊顶棚是家中有适龄青年准备结婚办喜事的时候,既然没法住上新房,那就将家中上上下下粉饰一新,以此来庆祝人生最重要时刻的来临。

年终岁尾,虽然是天寒地冻,但人们的心里大都是暖意融融的,因为那普天同庆的大年正迈着吉祥欢快的步伐笑意盈盈向人们走来。那时民众生活多是捉襟见肘,平日里节俭惯了,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就盼着过年来一次痛痛快快的庆贺,所以对过年特别渴盼也特别重视。刚进腊月,大街小巷就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大人们乐乐呵呵忙进忙出备年货,小孩子们欢欢喜喜开始玩起五颜六色的气球、陆续放响吉庆的鞭炮。年货置办的差不多了,腊月二十四扫房日,家家除了要打扫卫生,大多还要刷白墙、糊顶棚,准备清清爽爽、快快乐乐过新年。彼时大人小孩齐上阵,搬桌子的,挪板凳的,抬梯子的,一片热闹。我记得我家年年刷墙糊顶棚,开始是父亲和母亲去做,我们站在一边看热闹,等我们长大了,这项工作就交给了大哥和二哥,我每年顶多打个下手。

最开始叫打顶棚,程序繁琐复杂,踩着方桌或站在梯子上,先要挨着房梁架屋檐齐处水平打棚,棚子有麻秆和竹子做的,先横或竖拉铁丝,在铁丝上将麻秆排匀用细麻绳扎紧,紧凑平顺为好,捆扎完了,再在平展的麻秆棚上糊报纸或白莲纸。竹顶棚一般是条件比较好的家庭请篾匠用竹条编织的,根据房顶大小,编成几块,一块块像竹箔,四边钉上硬木条,拉好铁丝,一块一块吊上去,最后合拢成平顶,美观大方,但需要多花钱,多数家庭还是自己打和糊。后来顶棚简单化了,只是先在房梁根一格一格平行拉铁丝,拉好后,直接将纸平粘在铁丝上,所以就成了糊顶棚,省时省力,一样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糊顶棚事先得打好糨糊、准备好纸张,纸最好是白莲纸,糊好后,再将四面墙壁用白灰刷一遍,先前陈旧黑黢的室内,立马就会换个样似的,变得雪白洁净上下一新,看着让人心情舒爽。等到过年时门前再贴上大红的春联,节日的氛围陡然高涨。

糊顶棚至少得两人,一人用排刷在纸上刷糨糊,一人粘贴,要是多糊两间,进程太慢,就得喊帮手,四五个最好,人多了屋小磨不开圈。那时的人们虽然日子清贫,但民风淳朴,邻里之间都爱互帮互助,谁家先糊玩了,只要有求助,马上就会过去帮忙,主人家也是有情有义,拿出好烟好茶款待。人多好干活,大家一起说说笑笑热热闹闹,不知不觉顶棚就糊好了。

遇着将要办喜事的人家糊顶棚,只要一声招呼,左邻右舍的兄弟哥们还有热心快肠的工友同事都抢着来帮忙,主人家有喜烟好茶有时还会有喜酒招待,大家都喜欢出把力,就连我们小孩子也爱跑来炕顶台(围观看热闹),有时还能混着几颗喜糖吃。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开始富裕起来,老街兴起了平房和楼房,尖顶房少了,糊顶棚的人家也少了。及至现在,日新月异,高楼林立,老街平房逐渐走向时光背后,过去简朴的室内美化变成了现在复杂时髦的装修,糊顶棚消逝在渐远的岁月里,可那清贫年代里人们乐观火热的生活、淳朴的民风民情却让我至今留念。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