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南湖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春蚕到死丝方尽


余秀琦

母亲说,人若不劳作就是一台造粪机。小时候不解其意,长大后才知道这是人活一世的意义。一个人若整日混吃等死,就是废物一个。母亲的话虽糙,但透着人生哲理。

在我心里母亲的角色不停转换。有时像陌上桑,青青绿绿,倾其所有为我们提供养料;有时候看她又像一粒低头劳作的蚕,养那么大一群儿女,呕心沥血,作茧自缚不言苦。这两种角色母亲不停转换,彼此融合,最后合二为一让人无法分辨。

那时乡下时兴一句话,叫“勤喂猪,懒喂蚕,三十五天见现钱。”意思是说养猪要花费很多精力,养蚕相对轻松。然而,世上哪有轻松的事情?就拿养蚕来说只是饲养周期短些而已,其中的辛劳只有养蚕人知道。

为了贴补家用,母亲利用农闲来养蚕。夏季天气炎热,蚕特别不好养。除湿降温的同时,还要防蚊虫叮咬、防僵蚕病。总之,不亚于伺候月子。为了养好蚕,母亲费了不少心思,每日不但用新鲜的石灰粉消毒外,还要定期对蚕喷撒灭蚕蝇。蚕室的清洁通风,采桑用具的经常换晒,喂养添叶之前要洗手更是时常必须注意的细节。

每次养罢春蚕,母亲就为桑树起墒、剪枝、翻土、培根,并在每株桑树下刨坑埋上草木灰、人粪尿,这样有利于桑树尽快长出新叶,为养夏蚕做准备。蚕是极爱干净的小东西,阴雨天采回的桑叶要摊在扁箩里晾干,桑叶上沾有泥沙灰尘还要用干净湿毛巾一片片擦拭干净。为了改善蚕的生长环境,母亲砍来柏枝熏烧,这样有效杜绝了蚕病。

每天夜里,总看见母亲在蚕室忙碌的身影。那是母亲在为蚕添加桑叶了。在昏黄的油灯下,母亲眉眼柔和,像看着自己生养的孩子充满慈爱与欢喜。白白胖胖的蚕,在片片绿叶下尽情地吮食着,那贪婪的样子,像极了幼时的自己。

采桑也是辛苦活。背着高高的背篓一头钻进密不透风的桑树地,又闷又热,像在笼屉里。还有花脚蚊子一口口地咬,一篓桑叶采下来被咬得满头满脸全是包,奇痒难忍。桑叶采摘也有讲究,要采桑枝的中间部分。下面的桑叶老,口感差,没营养。蚕不喜吃。而上面的嫩叶还未完全长开,采早了可惜,留待蚕上蔟之前吃最好。只有中间部分的桑叶新鲜又富含养料。绿油油、沉甸甸的桑叶背回来,要摊平防止上烧捂坏叶子。母亲虔诚地净了手,一把把添加着新叶。斜斜的余晖透过木格子小窗打在脸上,美丽而庄严。蚕室内,一片蚕食桑叶沙沙声。

蚕经过四次蜕皮,最后通体透明,这时候的蚕就要上蔟吐丝结茧了。这时母亲闲下来,把积攒了一季的蚕沙筛择干净拿到场院太阳下风吹晒干,晒过了几个暴日头,把干净的蚕沙装进缝制的粗布里,方方正正的蚕沙枕就做好了。蚕沙枕,清火、明目、清脑,有安神助眠之功效。

摘蚕茧总是在夜晚。这样既不耽误第二天清早卖,还不影响家里白天的农活。一盏油灯下,一家人围坐,一人脚边一个箩。挑个大、雪白的茧子单放,这样有利于不因其他发黄的蚕茧影响整体价格。摘下的蚕茧,按着优劣分门别类放好,第二天打包就可以出门。

猪也是要喂的。但我总感觉养猪远没有养蚕辛苦。把猪草从田间地头扯回来,丢进猪槽里,再舀几瓢潲水、一瓢麸糠搅把搅把,猪崽就吧嗒吧嗒吃得香。而养蚕是细活,丝毫马虎不得。在日夜的操劳中,母亲日渐老去,像西风凋敝的桑树,形容枯槁没了生气。

如今母亲已八十六岁高龄,眼不花耳不聋,自己的事情依旧身体力行。她常常念叨这是经年劳作换回的福报。泥水里摔打,风吹雨淋,让母亲的身体像陌上的桑树一样结实而富有韧性。母亲从城市到农村,再由农村回归到城市,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打磨,锻造了她坚韧不拔的一生。苦不言苦,云淡风轻。

母亲老了,为儿为女呕心沥血吐尽最后的余丝,而日益长大的我们慢慢蜕变成了蚕。做个有用的人,一丝不苟地为自己的人生结茧。那日渐织结而成的茧,不是自缚,而是成全,成全自己此生的圆满。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