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书香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借古开今:张大千的艺术之旅


今年是张大千诞辰120周年。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张大千(1899—1983)和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林风眠等人一样,是公认的艺术大师。关于张大千的人物传记不计其数,其中,《借古开今:张大千的艺术之旅》显得尤为特别——本书作者冯幼衡教授于1976—1983年担任张大千的秘书,对其生活经历、绘画风格和艺术主张可谓了然于胸。冯幼衡亦曾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考古系获得博士学位,除了本书,她还出版过一本姊妹篇《形象之外:张大千的生活与艺术》。

《借古开今:张大千的艺术之旅》分为三个部分:张大千的崛起与时代、张大千的青绿山水、张大千的人物画。本书文笔细腻洗练,表述温文尔雅,对张大千的人格特征点评不偏不倚,对其艺术风格和成就的评论客观理性。

毋庸置疑,张大千是一位“全能大师”,从人物、山水、花鸟、工笔到诗文、书法,无一不精,独具风采。在跨越时代和地理区域的漫长艺术之旅中,他的山水画创作成就向来被人津津乐道。他虽是最“中国”的画家,但从来不拘泥于古人,也不限于今人,其山水画风格伴随着学识、见识和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本书可以了解到,他的山水画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临摹学习期。他从摹古起步,临摹水平极高,进而到作伪,特别是临摹石涛和八大山人的作品,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使得很多大收藏家、鉴赏家也难辨真伪。38岁前后,他又以造物为师,以“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精神先后游历了黄山、华山和峨眉山,从千变万化的自然景物中汲取营养,逐渐形成了利落、灵秀的山水画风格。

第二个时期,是风格成熟期。从20世纪40年代初赴敦煌到1957年,由于深受敦煌壁画的影响,其画风开始“大拐弯”,除了在皴法、设色上仍有石涛的影子之外,他的创作手法更加丰富多彩,用笔圆润、简洁,设色明快、清丽,变厚密蓬勃之风为灵动疏朗之格。这一时期的作品一改明清摹古、脱离生活的文人画之弊,涌现出大量写生作品,别有自然情趣。第三个时期则是巅峰期。1957年,张大千患上眼疾,画风趋向于写意。63岁以后,他开始集传统之大成、探索山水画的创新问题,开创了泼墨、泼彩等新画风。这一时期的山水画作品构图新颖、大气磅礴、不拘一格。设色往往是工笔重彩,大红大绿,泥金铺底,灿烂夺目,与一般文人画崇尚的淡雅之风分道扬镳。

张大千创作的系列中国人物画,也极具创造性。这些作品多以传统的人物画法为基础,同时吸收现代美学思想,造型准确、形象生动。早年,他乐于画古代仕女,人物造型清瘦削肩,弱不禁风,有一种病态之美。但中年以后,他画的仕女图大量吸取了唐人的造型和赋色的优点,总体上圆润俊美、体态丰腴,衣裙图案精美、线条流畅,给人以健康的美感。

书名中“借古开今”一词,比较恰当地表达出张大千的艺术见解。中国绘画,讲究传承古人。如何传承?大部分在绘画方面有所成就的人,无不从临摹入手。张大千曾说:“作画要怎样才得精通?先要着手临摹,观审名作。不论古今,眼现手临。”而在技法上达到一定层次之后,就必然需要开拓创新,对于有思想的画家来说,这是一种自发的追求。张大千积极吸纳外来的艺术表现方式,让它们悄无声息地融入中国的绘画语言之中。其人、其画、其艺术精神,无疑能够给人带来很多启迪。

(据《河南日报》)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