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社 区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从小就担起照顾患病母亲与弟弟的重任,结婚11年未曾远离娘家 她是家里的“顶梁柱”


本报记者 李亚云

近日,平桥区平桥街道十八里社区表彰了一批孝老爱亲的典型,其中“好女儿”孔琳的故事引来大家唏嘘感叹。因为家中母亲、弟弟有精神方面的疾病,孔琳自小就做了家中的顶梁柱,结婚11年未曾远离娘家,只为能“常回家看看”。

见到孔琳,是在平桥区平桥大道东段的信阳大桥医院,今年38岁的孔琳有着微胖的身材,在母亲的病床前忙碌着。“我妈脑梗塞,住院快一周了,好在情况有所好转。”将母亲的病床一端摇高后,孔琳喂母亲喝下一点温水。

在母亲的病床前,孔琳将自己的成长故事娓娓道来。孔琳自幼就生长在一个特殊的家庭。母亲因疾病导致反应慢、不清醒。养活一家人的重担全压在父亲身上。尤其是弟弟18岁时因精神分裂症入院,整个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那时候辍学在东莞厂子里打工,一月300元钱的工资全寄回家里,给弟弟看病。自己不舍得吃喝,拼命加班,因为弟弟生病住一次院得花一两万元。”孔琳回忆说。最难的一段时间是在6年前,弟弟犯病情况危急,自己家中两个孩子嗷嗷待哺,房子盖了一半搁置了。“那时候手里一分钱没有,全靠借。也是现在将近过年的时间,别人过年,我们过难。”回忆起那些艰难的日子,孔琳眼角闪着泪光。

“好在我找了一个好丈夫,遇见了一家好人。”孔琳说,11年前,她与丈夫陈强组建起幸福的小家庭。当时,考虑到家里的情况,孔琳决定不远嫁,找个人品好的人踏实过日子。于是,孔琳嫁入了同住在平桥的陈强家中,自此家中的担子也有人帮忙分担。

虽然自己家中也不富裕,但孔琳与丈夫陈强仍旧担负着照顾母亲与弟弟的责任。“娘家和婆家离得近,天天都能见着面。平时做好吃的,就叫他们一起过来。逢年过节,就把吃的喝的做好端过去。”孔琳说。

在孔琳的照料下,弟弟的病情逐渐稳定,各类保障政策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父亲的身体还算健康,现在就盼着母亲早点康复出院。走一步看一步,困难总是会过去的。”在母亲的病床前,孔琳为母亲掖了掖被角,仿佛也是将这话说给母亲听。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