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滴
小时候曾读过一本台湾某作家写的小说《邻家女孩》,大意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喜欢上邻居一位当老师的大叔,但又无法表白,因为大叔有家庭、有孩子,于是她只能以种种借口时常去他家找那个和自己同龄的大叔女儿玩耍。
女孩就在这样的懵懂情怀中成长,在经历了各种青春期的叛逆之后,潜意识里她多么希望能引起那位大叔的注意啊,只可惜大叔只把她当成孩子。这让她非常沮丧,终于有一天她鼓足勇气去对大叔表白,大叔错愕而惊奇,只当她是一个被父母责骂而需要安慰的小姑娘!
因时间太过久远,后来的结果我不大记得了,之所以对这本书的印象非常深刻,因为当时自己也处于那样的年龄,一样的情怀。整部小说心思细腻,文笔清新,以至于后来看风靡全国的琼瑶和岑凯伦的小说都无法消除对它的偏爱!
记得第一次读张爱玲的《金锁记》,读完后,竟有种由身及心的压抑感。老上海弄堂的幽暗沉重、豪门大户的放荡奢靡、扭曲变态的亲情……一个动荡的国情众生态跃然于纸上,这大概就是读书的魅力吧!
读书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风格和口味的。后来陆续地又读过一些或名著或杂志,特别喜欢近代一些作家的作品,比如巴金、老舍、沈从文等。鲁迅的杂文也是我比较喜欢的,笔锋犀利。鲁迅的散文也很有生活气息。比如《故乡》,少年时的闰土那活泼机灵的形象把一个农村少年呈现的活灵活现,他在月光下的瓜田中插獾,雪地里使计捉麻雀……所有的这些场景,在我的脑海中,都似曾相识。
我家并不是书香门第,父母也是那种传统的农民。哥哥平时也喜欢读书,那时的他正值青春期,独得父亲欢喜。他有一帮朋友,相互之间可以借到课外读物。但他的房间是不允许我进去的,庆幸的是虽说是单独卧室,但没有上锁,每次只是用一根绳子系着。
我等他出门后,悄悄地摸进房间,看小人书《辫子李三》《人猿泰山》……还有一些大本头。为了害怕被发现,我总是飞快地看完一本之后,然后再换一本。
那个时候是真的爱看书啊,只是书有限,所以只要是有文字的纸片,几乎都会看。后来又在哥的房间看了《今古传奇》《章回小说》《辽宁青年》……没书看的时候,就和小伙伴们去电影院,画报墙下有很多的小人书摊,用那种大四方木格做底,里面再穿上线,来固定放置的小人书防止其滑落。种类特别多,《红楼梦》《再向虎山行》《金三角》……
十几岁时,来自台湾的言情小说教母琼瑶的《窗外》《一帘幽梦》等席卷整个大陆校园。青春期的所有憧憬几乎都交付给了书中的浪漫情节了。还有三毛的爱情之旅,那种另类的异域风情使人对哪怕是荒沙漫天的撒哈拉都充满向往。
金庸、梁羽生、古龙等武侠小说的崛起直接将江湖中的门派纷争渗入到了社会和校园。什么八大金刚、十三贵人、黑白双煞……一些小帮派林立,各自为营,既是潮流,又可抱团取暖。那时能借到全套的《倚天屠龙记》《神雕侠侣》《七剑下天山》《陆小凤传奇》等,就是最牛级别的大神了。彼时亦是港台文化在大陆蓬勃发展的最鼎盛时期。
再后来,又陆续读过不少外国名著《飘》《简爱》《基督山伯爵》《巴黎圣母院》等。个人最喜欢的还是《飘》,太喜欢郝思嘉的个性魅力了。或许是因为翻译的原因吧,我还是更喜欢现代时期的中国文学作品。
读书既是一种享受亦是对知识的汲取,如今的网络时代,文化的传播速度如风般迅捷,传统的读书方法已渐渐被浩如繁星的电子产品取代,网络作品多如牛毛,天马行空的多元化电子读物虽满足了各类读者的需求。但也少了老式读书的安静和投入。
我还是怀念小时候读书时的场景,心无旁骛,真正的一书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