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书香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古籍修复师:故纸堆里”修复“时光


在山东省图书馆五楼的历史文献部修复室里,73岁的古籍“医生”潘美娣正在“坐诊”,今天她的“患者”是清顺治年间文学家丁耀亢批点的《宋诗英华》。

洗干净手,打开无影灯,戴上老花镜,套上套袖,潘美娣身上仿佛悬挂着一张“请勿打扰”的铭牌,她要开始工作了。

这是一次跨越300多年的“体检”,古籍一页页纸张像受委屈的孩子般皱着脸,潘美娣耐心抚平,用双手度量它们的“身高体重”,并仔细检查它们的“伤口”,确认“病症”是虫蛀。

发现一个米粒大小的破洞,潘美娣用毛笔沾着淀粉加水熬成的糨糊,围着洞口抹匀,再用镊子将纸性、厚薄、颜色甚至纹路都一样的纸贴上,用指尖压了两下,确保补得平整牢固,而后,拿起喷壶将弱碱性的水均匀喷洒,再次压平。用左手小指的指甲轻轻一挑,将“手术成功”的这页放到一旁晾干,再拿出下一页。

眼镜盒是她的工具盒,如果碰到“疑难杂症”,她会从医用的起子、集邮用的扁头夹、沏茶用的普洱刀和珠宝加工用的玛瑙刀中,挑选新的“手术刀”。

一上午,潘美娣在修书过程中微笑了两次,都是因为检查时发现手上的这页完好无损。

修书叶、修书衣、装订,这三个步骤在这位国家一级修复师从艺的55年里,不知重复了多少遍,她也早已记不清修好了多少本。如果古籍破损严重,一天只能修一两页,有时还会在修复中吸入霉、灰引起皮肤过敏。幸运的是,这一套四本的《宋诗英华》保存得较好,潘美娣计划一周内修完。

修完的书平放在桌上,不仔细找根本察觉不到“补丁”的存在。潘美娣坚守一生的“修旧如旧”,让古老的文字、泛黄的纸张在历史的长河中各美其美。

为了传承古籍修复技艺,2009年,潘美娣在山东省图书馆用传统师带徒的方式,从搓纸捻开始,手把手地向10个弟子传授揭、托、补、裁、订等修复技法。“跟潘老师学本领,更学做人。”修复员杨林玫说。

全国约有5000万册古籍,至少有三分之一要修。潘美娣说:“这辈子修不完,几辈子都修不完,但我一辈子就干这一件事。”

时间让大量古籍“病”得更厉害,古籍修复师就在和时间赛跑的征程中,用艺术家的妙悟、匠人的手艺和医生的品格,与古籍彼此凝视,互道珍重。

这位说着上海普通话,银发弯弯的老人家,一米七高,穿着牛仔裤和球鞋,背着帆布包,喜爱香水,早饭总是吃面包喝咖啡,每晚都要捧着平板电脑玩游戏,不过,这是潘美娣的另外一面了。 (据新华网)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