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 涛
“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信心……”在市务工办派驻淮滨县张里乡朱前楼村第一书记宋强的日记本上,扉页一直留存着这样一段话。
两年前,怀揣一颗赤子心,宋强来到朱前楼村。如今,一个普通小村庄嬗变为产业极富发展潜力的美丽乡村。在村民们眼中,这有宋强的功劳。宋强也被村民们称为“陀螺书记”。
2017年11月,宋强来到村里。一段时间里,他每日起早贪黑,用脚步丈量着村里的每一寸土地。哪个村庄卫生搞得好,谁家住哪个地方、家庭人口和姓名、贫困原因和程度、健康状况等,他都了然于胸。
听民声,知民意,没日没夜地找“穷根”,一下子把全村人的心凝到了一块——要想致富,先把路整好;路整好了,就发展产业;产业兴旺了,美丽乡村的愿景自然成了。
“他是踏实肯干的好干部,每天跟着我们一起修路,我们都把他当自家人,家长里短的都和他商量。他帮助我申请小额贷款养鸭致富,帮助我得了强直性脊柱炎的儿子申请了低保,在扶贫政策帮助下,解决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贫困户张灿奎深有感触地说。
“一个乡村必须要有自己的产业,我们这最适合的就是种植雪松。”由于村里原本便有种植雪松的企业家,宋强便想着通过种植雪松带动村民致富。没曾想,对于产业致富的构想,立马吸引了村里的成功企业家朱树巍前来投资搞项目。
在宋强的帮助下,市务工办为雪松基地打了机井,他又用第一书记项目资金,为村里修了430米的“雪松路”,便于雪松的运输。不久,开始600多亩规模的雪松种植基地发展到目前3200亩,带动65户贫困户262人在这里找到了工作。
为了加强产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结合,宋强和村干部在村里南北东西命名4条大路,“振兴路”家家户户都是两层小楼房前屋后干干净净,“景观路”两排杨树成荫美观大方,“美丽路”两侧格桑花开五彩缤纷,“雪松路”旁千亩雪松长势正旺……纵横交错于村子里,成为一道道美丽风景线,村民在雪松前漫步,在花海中徜徉。
今年初的一个雨天,宋强来到贫困户葛培明家中。看到被贫困桎梏的家庭,再看看葛培明87岁的老母亲和智力有缺陷的妻子,宋强心情沉重。当宋强拿出慰问品时,葛母连忙作揖道谢,他再也忍不住了,那一天,他是流着泪道得别,宋强心里下定决心一定要让这个家庭摆脱贫困。从此,他一有空就去陪老人聊天,在宋强的关注下,葛培明家进行了危房改造,又给葛培明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并给他智障的妻子做了残疾人鉴定,他家迅速摆脱了贫困,就在春节期间,葛培明的女儿出生了,一家人幸福生活着。
家在市内,却远在淮滨一个小乡村里驻村。宋强每天白天村里有忙不完的事,晚上睡觉前想想干了什么事,明天村里还有什么事,甚至夜晚做梦都是村里的工作。宋强在对儿子的信中还说:“我现在满脑子都是对村庄发展的期望,我想家也想你们,但村里需要我。真惭愧,我现在很少梦见你和你妈妈了……”。其实,宋强的家人给他的工作很大的支持,2018年宋强家庭被信阳市多个部门联合表彰为“脱贫攻坚最美家庭”。
在宋强的驻村日记中,记者注意到,他还写下这样一段话:“我要做一名朱前楼乡亲们的最亲的书记,做乡亲们所说的不停歇的‘陀螺’,不忘初心,为祖国的脱贫攻坚事业而‘转’,为支持我的妻儿而‘转’,为2000多名朱前楼的村民而‘转’,为心中的梦想而‘转’……”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