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文化周刊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血写的诗篇 生命的壮歌


——追忆为创建新中国献身的九位就义诗作者(六)

焦予玲

戴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戴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戴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拼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

——刘伯坚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至今陈列着刘伯坚烈士的著名诗词《带镣行》,这首诗后来被收入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1935年3月7日,中央红军主力离开赣南闽西长征后的第六个月,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与中共赣南省委书记阮啸仙、赣南军区司令员蔡会文等,率部从于都县南部山区突围时腿部负伤,不幸在安远县丰唐村鸭婆坑被数倍于己的敌人所俘。

刘伯坚被捕,敌人欣喜若狂,企图用游街的方式羞辱共产党人、震慑群众。3月11日,阴霾满布的大余县城,十几个全副武装的国民党反动军警荷枪实弹地押着当时腿伤未愈的刘伯坚游街示众。面对围观的市民,戴着脚镣的刘伯坚昂头挺胸、目光坚定。一路上,他高唱《国际歌》,号召人民群众团结起来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铁镣叮当,步履蹒跚的刘伯坚还不时举起被铐着的双手向沿街观看的群众频频致意,令沿街百姓肃然起敬,广大群众从刘伯坚身上看到了革命者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

回到牢房的当天深夜,刘伯坚根据游街的感受写出那首千古绝唱——《带镣行》。此诗共分三个层次,层层递进。每一节的第一句都以“带镣长街行”为起句,后一句则分别从形、声、神三个角度对自己带镣长街行进行描写。刘伯坚的狱中诗还有《移狱》《狱中月夜》等多首。

刘伯坚,1895年1月9日出生,四川省平昌人。1920年赴欧,在比利时、巴黎勤工俭学,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1922年与周恩来、赵世炎等共同组建了旅欧共青团,随即转为共产党员。1923年,刘伯坚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被推为中共旅莫支部书记。

1926年,他在苏联接待冯玉祥,并受其邀请回国参加了西北军。1927年,冯玉祥与共产党分道扬镳,刘伯坚也被“礼送”到武汉。随后,再赴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与刘伯承等一同学习。1931年,刘伯坚入江西中央苏区,先后任军委秘书长、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部主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其间成功策反被蒋介石收编调到江西“剿共”的西北军主力第二十六路军,使该部1.7万人在宁都暴动,并编为红五军团,刘伯坚任政治部主任,该部队成为中央红军的主力之一。红军主力长征时,刘伯坚留下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

1935年3月21日,面对铮铮铁骨的刘伯坚,国民党黔驴技穷,在大余县城金莲山残忍地将他杀害,时年40岁。

1962年8月1日前夕,叶剑英元帅为缅怀刘伯坚烈士写下了《梁上伯坚来击筑》的诗篇: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于河溅溅鸣。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

诗中寄托了时任中革军委副总参谋长的叶剑英与时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的刘伯坚之间深厚的革命战友情。1934年10月18日,叶剑英率领红军野战军中央第一纵队离开于都,从县城东门渡口夜渡于都河。刘伯坚前往河边送别战友,与叶剑英等互道珍重,握手告别。叶剑英28年后作此诗,记叙了长征出发时他们依依不舍、互相告别的情景,赞颂了刘伯坚与叶剑英之间的深厚感情。

1938年,毛泽东为刘伯坚碑文题词:“刘伯坚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优秀党员,中国工农红军早期优秀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

1986年,刘伯坚烈士纪念碑在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佛头山落成,被列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9月,刘伯坚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