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旭
小时候家里穷,母亲在深秋的时候总是出去“捡地”,就是去大地里捡拾农人秋收后遗落在地里的粮食。每次母亲都要走上几十里地,背回来半麻袋瘦瘦的稻秆儿,脱了皮,最后能收获一海碗那么多的大米。母亲一点点地积攒着,然后用它给我们当口粮,那是儿时我们所有的营养来源。
有时我看到掉在桌上的一粒米,会产生一番联想:这粒米,不知道是哪粒种子被种在土里,经过了多少风霜雪雨,又被哪个农民精心养育,浇水、施肥、捉虫、打药,顶着酷暑烈日收割了来,再冒着酷暑高温脱了粒?
此外还有糯米和晚稻香粳。糯米不用说,常用来蒸八宝饭、包粽子;香粳米煮出粥来米长半寸,颜色浅碧如碧螺春茶,香味浓厚。《西厢记》里有一个章回专门说到崔莺莺吃的一顿便饭:一碗酒酿清蒸鸭子,一碗虾丸鱼皮汤,一碟腌的胭脂鹅脯,另还有一大碗热腾腾碧莹莹蒸的绿畦香稻粳米饭。
我更是留意《红楼梦》里上上下下各色人等吃的米。身份不同,吃的米也需论资排辈。咱们吃的精白米饭在那个富贵乡里是下人吃的,老祖宗看到有人盛了一碗白米饭给珍大嫂子,会笑嗔:“怎么盛这个饭给你奶奶?”主子们吃的不是红米就是绿米。红的,颜色嫩红,味腴粒长,香气扑鼻,叫“御田胭脂米”;那绿米,就是芳官吃过的“绿畦香稻粳米”。
关于米,还有不少的传奇典故。据说远古时候,上帝虽说把亚当夏娃逐出伊甸园,命令他们流汗才有饭吃,但到底对自己的造物心怀恩慈,命令地下的麦子长得如同一棵树一般,分出七股八叉,每一个枝头都有一个麦穗,于是天下万民不缺粮食。有一日上帝到人间巡行,发现麦子烂倒在泥里,上帝一怒之下改了规矩,下令麦株从今以后只结一穗,且不时有风雹雷灾、水患火欺,以此惩罚不知惜福的凡间生灵。
真正有品德、有修养的人不肯怠慢了世间万物,尤其是珍珠一样的米。我在闽东太姥山的摩宵庵吃过一次素斋,那些不起眼的素菜素饭,盛在清素的餐盘里,竟是那样的温润有致,不由心生一丝感恩,细细把一碗米饭装进胃里,生怕丢弃一个米粒。
对生命的敬畏,源自一粒米,粒粒凝结了血和汗。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