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研究再次关注大爷大妈。据美国最新一份研究显示,老年人的激情可以成为有益于整个社区的创新源泉。研究人员发现,老年人通常是社区创新的领导者,他们或在社区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或率先探索该地区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现实确实如此。在带动社区创新方面,老年人绝对是最有激情的一群人。
守护并带火文保旧址
上海71岁的退休工程师赵文来凭一己之力带火了《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1978年,为解决职工住房困难,赵文来妻子所在的公司安排他们搬进黄浦区老渔阳里2号石库门的底楼。没多久,文物保护所便派人上门打招呼:“这里是《新青年》编辑部的旧址,毛泽东同志也曾一度在这里工作……”赵文来欣喜若狂。
因为这段红色历史背景,后来陆陆续续有人循迹找到赵文来家要求参观,“有时刚要午睡,有人来敲门,我也只能陪着”。赵文来开始担当起“讲解”工作,他加入了当地历史文化研究会,开始了系统学习。慢慢地,他可以把当年的历史讲得头头是道。为了把参观接待工作做得更好,赵文来还准备了留言簿,让参观者留下建议。留言者来自天南海北,甚至有人从西藏日喀则专程赶来。这些年,来访者络绎不绝。
发明垃圾分类神器
在福建厦门神山三航小区,78岁的退休医生彭卫泉每天早晨6点会准时出现在垃圾分类投放点。
彭卫泉是小区文明公约的发起者,主动请缨管理社区。小区管理者很多是像他一样的老年人,浇树浇花时,需要从100米远的水池中用桶提水,非常困难。彭卫泉就买来书本和材料,多次试验后,发明了小型抽水机。
去年,厦门全面推行垃圾分类,他也投身到垃圾分类的行动中——第一时间报名当义务垃圾分类督导员。在工作中,他发现督导员总是不得不直接用手去做垃圾分类,这样既危险又不卫生。于是,他开始搞起了发明,用大剪刀、铁棍等打造了一把长出触角的垃圾分类神器。有的人垃圾分类不彻底,督导员就可以用钩子钩住袋子,用剪刀剪开,两条钩子像筷子一样夹住垃圾并进行分类,“小到牙签,大到100斤的垃圾袋,它都能处理”。
推广“晚间共陪”养老模式
家住江西南昌丁公路72岁的秦金科曾是一家旅游公司的负责人。2017年,独自在家的亲家因中暑晕倒在家,幸好自己缓了过来。这件事让秦金科深受触动。当时,他便想到旅游公司曾推出过“沙发客”项目,这是不是可以运用到养老生活中来?
他开始摸索。因为家中有两间房子空着,他便将其中一间租给了刚毕业的大学生,“我偶尔给他做做饭,他也把我当家人一样,算是彼此陪伴”。去年6月,大学生搬了出去,秦金科又在小区找了几位稍年轻的老人,有的因为小孩结婚生子住房紧张,有的是在小区开店的租客,秦金科通过在社区备案、考察后,每月象征性收取100元的房租,把其中一间房子租给了63岁的老陈,“我们一起晨练、看电视,家里热闹多了”。年初,秦金科写了一篇“晚间共陪”的文章交给了社区书记。今年3月,社区召集独居老人开会,公开推荐这种养老模式。如今,社区有4户高龄老人找到了合住对象。 (王 宇)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