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县区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固始县徐集乡:非公企业党旗红


马晓冲

10月27日,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固始县徐集乡花集村党支部“成友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党小组组长孙保国,已经和另外一名党员同志开始打扫厂区卫生了。成友公司是外地人李洪军投资300万元兴建的一家扶贫企业,孙保国带领党小组的党员,坚持义务为公司清扫厂区,已经有一年时间了。

“人家李老板过来办厂,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帮助贫困户增收。我是老党员,在厂里上班之余能为党支部做一些工作,为厂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是一名党员的责任和义务。”曾经担任过30多年村干部的孙保国说。

在徐集乡随处可见的非公企业中,像孙保国这样的党员还有许多。这是徐集乡党委结合实际、因时因势,大力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带来的新气象。

近年来,徐集乡非公企业发展迅速,注册审批的农业合作社、扶贫车间、加工厂就有50多家,从业人员2000多人。为了消除党建活动空白点,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徐集乡党委按照“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的原则,以实现基层党组织全覆盖为目标,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从2017年开始,先后在花集、堰沟、季楼等村的扶贫车间、农牧企业,建立6个党小组,为22名党员“落了户”“安了家”。党小组负责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就近参加企业所在村党支部的组织活动,理论学习不间断,发挥作用不歇脚。无论组织生产、安全防患,还是扶弱济困、调解纠纷等,党员总是想在前面、做在前面,不仅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活力,在社会上也起到良好的影响。产业链上的党小组,凸显出强大正能量。

为了调动非公企业党员的积极性,徐集乡党委在每年的优秀共产党员、“十佳百星”等评比中,都表彰一批非公企业党员。对表现特别优异者进行重点培养,让其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发挥更大作用。

一个党员一面旗,党建引领企业兴。今年前10个月,该乡15个扶贫企业创产值6500万元,带动贫困户300多户,户均年增收15000元,“党建+扶贫”、“产业链上建组织”党建模式取得累累硕果。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