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文化周刊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光山泼陂河镇永济桥的传说


毕乐仁

永济桥又名万金桥,位于光山县城南25公里的泼陂河镇街北头,呈南北向横跨于泼陂河上,连接泼陂河南北两街。该桥始建于明代,为典型的联拱石桥,全部由雕凿过的花岗石条构成,建筑结构严谨,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南方建筑特点。

孩提时常听大人讲,泼陂河上史来无桥,“每夏初雨,涨水自南山建瓴而下,怒号如雷,澎湃汹涌,行人不敢问渡”。偶有“舟人纵一苇以临,间遭覆没”。“如甲子(1564年)沉舟之变,举数十人俄顷葬身鱼腹中”。不知多少春秋,人们就这样一代代漠然承受着它对生命的掳掠,子子孙孙麻木吞咽着它酸涩的苦果。

相传附近毕店街一名官员毕佐周,每逢看见这条白茫茫的大河拦住了对岸的去路,河边上推车的、担扁担的、卖葱的、卖蒜的、骑马的、拉驴的、赶会的、赶考的,闹闹嚷嚷,争着要过河,河里只有两只小船摆来摆去,半天也过不了几个人,官员便对他们说:“你们怎么不在河上修座桥呢?”人们都说,“这河又宽又深,浪又急,谁敢修呀?打着灯笼也找不到这样的工匠呀!”

官员听了,心一动,硬是不服这气,回去后找来了工匠,便商量修桥一事。工匠们反问道:“你有多大本事呀?这里修不了桥。”这话惹得毕佐周很是不高兴,便说:“没本事也得修桥,天黑出星星动工,鸡叫天明收工。”想着只靠渡船来回南北,还有翻船淹死人的事情,毕佐周便下定决心倾万贯家财修建此桥。后来家财用尽了不能完工,毕佐周就沿门乞讨银两,用以续建。他的善举感动了所有当地人,人们有钱出钱,无钱出力,甚至把家里柴米油盐都捐献到修桥上。

没有想到的是,毕佐周的善举感动了工匠鲁班仙师。有一天晚上,毕佐周在睡梦中看到天色大变,雷雨交加,有人说河里又淹死人了。此时,又有人告诉他,鲁班仙师要帮他修桥,一个仙师装成乞讨之人正在商讨修桥一事。第二天早起一看,西边太行山下,一个人赶着一群绵羊,蹦蹦窜窜地往山下去。等走近一看,原来赶羊的正是仙师鲁班的妹妹鲁姜。哪是赶的羊群呀,分明赶的是象玉石般的大石头,这些石头来到河边,一眨眼的工夫就变成各种石料,官员一看,心一惊,想到,这么好的石头造起桥来有多结实呀。鲁姜喜爱花草,便叫工匠们就在雕刻上下了功夫,在栏杆上刻上了奇禽异兽、奇花鸟草,刻的鸟儿展翅能飞。鲁班一看惊喜一叹,突然天上的长虹落在河上,定神再仔细一瞅,原来桥修好了,只差桥前没有拱水石墩。鲁班见此情景有些着急了,便施用法术,招来天兵天将一夜之间修好了拱水石墩。从此,两岸的百姓便享受着永济桥的便利和幸福了。

据记载,毕佐周建桥从1620年始至1627年止,八载始成。并在桥岸边树一牌坊,匾额题桥名“永济”。又把建桥及花费记录下来,说它是“万金桥”。永济桥是光山县最长、最大的古代连拱石桥,也是河南省最长、最大古代石拱桥,是光山县人民智慧的结晶,对了解我国明代建筑艺术有着重要的价值。永济桥1980年被光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9月河南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永济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