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迎春
“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你是否理解?你是否明白?也许我倒下,将不再起来,你是否还要永久的期待?”《血染的风采》——这首纪念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歌,唱出了无数热血军人的心声与豪迈。
伴随着熟悉的旋律,昨日,记者来到罗山县潘新镇祁家村叶中德的家,见到了这位曾两次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
他那黝黑的皮肤、朴素的衣着、浓重的乡音,俨然一副农民形象。但透过他坚毅的眼神,依然能感受到军人独特的气质。
他是战场上勇敢的战士
叶中德1964年出生于罗山县潘新镇祁家村前王河组,1984年成为解放军53064部队的一名通信兵,1985年、1986年两次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1987年退伍。
“能够两次参战,我感到非常光荣!不是所有战士都能被选上,必须各方面素质都过硬、各项考核都合格才行,尤其是要有不怕死的精神。”叶中德自豪地告诉记者,“我之所以不怕死:因为我觉得作为一名军人,能够上战场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情;我兄弟姐妹多,就算光荣牺牲了,家里的父母还有人照顾,没什么可担心的!”
在战场上,叶中德主动要求去执行危险任务,那时候他还不是团员,也不是党员,就盼着早日入团、入党。1985年,他在战场上火线入团,回到部队后,被选派到教导大队参加骨干集训。1986年,他再次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因为表现突出,在战场上火线入党。
“有一次执行任务时,我和排长差一点被炮弹打住,还好命大,只是被震到了。”叶中德告诉记者,“不过现在想想,能够平平安安地活着,与那些没有回来的战友相比,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他是乡亲眼中的好人
“多栽花,莫栽刺;多做好事,莫做坏事。”这是叶中德的口头禅。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2017年4月16日下午,村民房初群骑电动车意外翻车,右脚遭受重伤,危及生命。叶中德得知情况后,立即喊上村民李正宽,一路打着双闪灯开车,第一时间把房初群送到了县医院。
沈双凤告诉记者:“那一次,母亲右脚脚背皮肤逆向性撕脱,如果不能及时就医的话,就有可能因为失血过多危及生命。是叶叔救了我母亲的命,我们全家一直心存感激。”
“我是共产党员,我得带头干!”叶中德常常这样对身边人说。
去年11月3日,轰鸣的机器声打破了村庄的宁静,修路——这个乡亲们盼望已久的事情,终于变成了现实。为了更好地修缮道路,村里要求村民自费做好修路的前期准备,叶中德积极带头张罗,他提前几天请来挖掘机,连夜平整路坯、垫高路基,协调好占田占地等问题。在乡亲们的热情参与下,不到两天时间,祁家村前王河组坑洼不平的泥巴路就变成了宽敞的水泥路。
女儿叶欣说:“我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父亲搭的‘爱心小木桥’。那时,我们家屋后的一条小河将小伙伴们分成‘河这边’与‘河那边’。每年深秋河水变冷的时候,父亲都会搭个小木桥,方便对岸的学生上学、行人来往。每逢河水暴涨,河里就多了一个穿着雨衣拉桥板的人,那就是父亲,数十年如一日,直到后来我们搬了家。”
他是儿女心中的好父亲
“我家里有5位党员,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加上我。我常常对孩子妈开玩笑说,就你不是党员了,已经落后啦!”叶中德告诉记者,去年7月份,孩子妈也向村党支部正式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希望早日加入共产党。
当问及如何教育孩子时,叶中德说:“我们那时候没有条件,读书少,吃过没有文化的苦。现在政策和条件都好了,所以一定要让孩子多读书。孩子妈甚至还给他们规定——不读研究生,不许谈恋爱。现在家里孩子平均学历都是研究生了,还有博士,我感到很欣慰。”
“我读高中时,妹妹也快要读初中了,我俩没有赶上九年义务教育,学费一下子让家里的经济变得紧张起来。这时,父亲买了一辆能载客的二手三轮车。到过年前后,父亲便开始忙碌起来,早上四五点钟就到车站拉客,一忙就是一整天,一连多年也没能串亲戚、歇一歇。冬天开三轮车十分辛苦,车里四处灌着冷风,父亲的耳朵结了厚厚的痂,双手也渐渐鼓了起来……”儿子叶松若有所思地告诉记者,“那时候,父亲每晚回到家都会掏出一大把零钱,让我和妹妹数数赚了多少,母亲则在一旁烤着浸湿的棉鞋……”
叶松在《父亲布满老茧的手》一文中写道:“面朝黄土水田,父亲的手撑起家庭的重担。父亲就像家乡田野里的一朵小花,不鲜艳、不夺目,普通得以至于察觉不到它的美,但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教会我们俯首大地,朴实做人。”
退役不褪色,平凡而感动。叶中德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传达着友爱与善意,传递着光亮与热情,传承着正直与质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