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文化周刊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三十五载坚守 记录城市变迁


——访摄影家张一帆

本报记者 程 云

张一帆与《信阳晚报》很有缘分,早在1988年《申城晚报》(《信阳晚报》前身)创刊之初,就经常投稿。1997年的“信运公司‘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劳模风采”、2008年的“老照片背后的故事”、2018年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图说信阳变迁”,以及2019年信阳晚报出版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刊》,张一帆拿出多年来拍摄的信阳老照片与展现信阳新面貌的图片,从多个视角展示信阳的变迁,既是记录者又是见证者,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献图片资料。

记者:这次信阳晚报出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刊》,您提供了不少图片,而且是采用新老对比的形式,请谈一谈您的初衷。

张一帆:2008年年初,我与《信阳晚报》有过一次合作,当时设立了一个栏目叫“老照片背后的故事”,编辑向我约稿。我从那时开始系统地整理多年来拍摄的图片素材,按年代分类建档,撰写文字说明。我从大量的图片素材中按主题组稿,分为四个部分:1.老城记忆;2.踩街纪事;3.浉河东流;4.羊山老街。我准备好了稿件即刻送交报社栏目编辑,连续刊登了好几次,引起读者关注,我想多留几份报纸,跑了好几个报亭都说已售完。

在此基础上我又进一步构思、策划,准备出一本个人摄影作品集,名为《信阳记忆》,以二十世纪80年代、90年代拍摄的信阳老城为主线,展示信阳老城的市井生活。经过两年的精心准备和筹集印书所需的费用,在一位好友的大力支持下,作品集于2013年1月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同年4月12日,在信阳博物馆举行了画册的首发式及个人纪实摄影作品展,受到摄影界及媒体的关注。

记者:据了解,您的《信阳记忆》个人摄影作品集一经出版,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唤起了中老年信阳人对往日信阳老街的回忆,形成了一种怀旧热。

张一帆:是的,我也有同感。其实,我在设计编辑画册初稿时,儿时的事情像演电影一样在脑子里一帧一帧地闪过。在第一本个人作品集出版之后,我又产生了一个想法,以《信阳记忆》画册中的图片为原点,寻找拍摄新的内容,以表现新时代的内涵,让观者产生强烈的时空隧道之感,体现出城市发展变化的速度之快。

记者:您对纪实摄影坚持了这么多年,有何感受?

张一帆:我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对纪实摄影的内涵逐步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纪实摄影是以记录生活现实为主要诉求的摄影方式,素材来源于生活和真实,如实反映我们所看到的。因此,纪实摄影有记录和保存历史的价值,具有作为社会见证者独一无二的资格”。正如著名纪实摄影家多萝西娅·兰格所说:“纪实摄影反映当下,为将来作影像实证。纪实摄影反映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记录人的活动;描绘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制度、习俗等;揭示影响人类行为的生活方式;不仅需要专业工作者参加,而且还需要广泛的业余摄影爱好者参加。纪实摄影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摄影家们秉承人道主义精神和善良准则,以无比的毅力甚至是献身精神,深入人类的生存实际,以抓拍的方式再现真实的情景。目的都在于表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引起人们的关注,唤起社会良知,同时记录特有的文化,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历史财富。”如今虽然我已退休了,但仍会坚持自己的信念,继续关注信阳城市发展和人文社会,生命不息,拍摄不止。

张一帆简介: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多幅摄影作品在《河南日报》《信阳日报》《信阳晚报》刊登,入编《信阳年鉴》《信阳茶叶志》《信阳老地名》等书籍,并被信阳城市规划馆、鄂豫皖革命纪念馆收藏。2015年张一帆将展出的60幅信阳老照片捐赠给了信阳博物馆收藏。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