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茶坊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捉迷藏”趣事


邹 相

那天,上小学的儿子对我说:“爸爸,我们俩捉迷藏吧!”我立即回答说:“好啊!在哪里捉迷藏呢?”儿子说就在家里。随后,我们父子俩就在家里“闹翻天”了。要么他躲我找,要么我躲他找,家里能藏身的地方被我们统统用了一遍。在儿子银铃般的欢笑声中,我的记忆也回到了童年那些捉迷藏的岁月里。

老家在豫南山区的我,曾在农村老家生活了近20年,直到上大学后才离开老家,每年也就回老家一两次。小时候,我和村里的小伙伴们并不像现在的孩子这么幸福,什么玩具都有。我们能玩的,都是农村的一些小游戏、小把戏,像“泥巴炮”、跳绳、踢毽子、踢瓦片、升钱窑、掏鸟窝等。最让我们乐此不疲的,就是玩“捉迷藏”。我们称捉迷藏为“躲猫儿”,去藏起来的一方确定后,要高喊一声“开猫儿”,然后被蒙上眼睛的另一方就去掉眼睛上蒙的布或手绢,开始寻找藏起来的人,称之为“找猫儿”。能找出来藏身之人,说明你就赢了,下一局轮到你去“躲猫儿”;找不出来藏身之人,说明你就输了,还得继续“找猫儿”。

那时候,我们捉迷藏的场地非常丰富,可以在树上、在菜地里、在坟场上、在草垛子里、在厕所等。最为常见的就是爬到树上,用树叶盖在头顶,把自己伪装起来。最长的一次,“找猫儿”的时间用了一上午,结果还是没找出来。在菜地里也很有趣,躲在那些搭着架子的黄瓜林或丝瓜林里,很难发现。有些小伙伴儿一边藏着,一边偷摘着黄瓜吃,等到被“找猫儿”的找出来,早已经吃得肚皮鼓鼓、打着饱嗝儿了。最恐怖的是在坟场上捉迷藏,因为那些坟地上遍布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坟头,充满着一丝丝阴森与诡异。有一次,一个孩子竟然躲到破损的坟墓里面。等他被找到后,才发现他当时正坐在一堆白骨上面,吓得他“哇哇”大哭,回去后竟然大病一场。据说是被“小鬼”把魂魄给摄走了,当然这是迷信,不过那孩子确实是被吓到了。

母亲说我天生是“躲猫猫”的高手。在我三四岁的时候,经常玩“躲猫儿”的游戏,惹得全家人不得安宁。有一次,我又失踪了,全家人出动,到处找我,奶奶跑到池塘边,一边高声喊着我的乳名,一边嚎啕大哭着说:“我的孙儿啊,你可不能有个好歹啊,要不然我跟你爷爷也没法活了。”折腾了好久,还是小姑把我给找了出来。原来,我钻到家里的大柜了,里面有奶奶不久前从集市上买的芝麻糖。家里人见我在大柜里正津津有味地吃着芝麻糖、满嘴糖渣子时,又好气又好笑。奶奶把手举得高高的,吓得我大哭起来,怎知她老人家却慈爱地放下手,抱着我哭着说:“你个小王八羔子,真会玩儿啊!吓死奶奶了。”还有一次,我躲到菜园里偷吃西红柿,好不容易才被家里人找出来。到现在,母亲还经常向我提起那些“糗事”,让我捧腹大笑,为自己当时的幼稚和淘气感到好笑。

唐代大诗人元稹在《杂忆五首》中写道:“忆得双文胧月下,小楼前后捉迷藏。”这说明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孩子们也对捉迷藏尤为青睐。作为儿童最为喜爱的游戏之一,“捉迷藏”的游戏历经千百年的发展,一直传承至今。尽管捉迷藏的形式和内容有所变化,但其带给孩子们的乐趣丝毫不减。现在生活在大都市里,不管是小区里的花坛、游乐场,还是郁郁葱葱、设施健全的公园,亦或是我们住的房间里,都可以成为捉迷藏的“温床”,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更多乐趣。

从我童年时跟伙伴们一起在农村老家的屋前屋后玩捉迷藏,到现在跟儿子一起在城市小区家里玩捉迷藏,虽然相隔几十年,但这个美好的简易游戏,依然让我们父子两代人感到无比的快乐与幸福。相信“捉迷藏”这项游戏,一定能历久弥新,成为每个人生命史书中不可或缺的一页!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