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县区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息县:念好脱贫攻坚“三字经”


本报记者 赵恩烽

马依钒 周 涛

仅仅两年,聋哑人路田的生活有了大变化。从前,她是息县项店镇的贫困户,一年到头没啥收入,如今,她成了镇上的“上班族”,月薪近3000元。“离板房住新房,学技能上班忙,道路越走越宽,日子越过越甜。”这几句话被路田写到随身携带的记事本里。

从垃圾围村到美景绕村,塘坝成风景,村级CBD功能完善;从土里刨食到地里生金,村村谋产业,村民家门口忙就业;从软弱涣散到齐心协力,事事都透明,干群就像一家人……脱贫攻坚这几年,息县全力念好“三字经”,数以万计像路田一样的贫困户换了活法,320个行政村变了模样。今年5月9日,息县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紧盯“三件事”。 由赌博成风、儿女不孝到德孝先行、文化输出,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驻息县弯柳树村第一书记宋瑞坚守7年,不仅带领这个村子甩掉省级贫困村的帽子,还捧回河南省首个“中华孝心示范村”“弘扬中华孝道基地”的荣誉。

“孝心村”火了,孝心产业来了。2015年以来,超过2万人到弯柳树村参加孝道培训班和夏令营,带动创收200多万元。村里的变化还带动了“返乡潮”。有人把服装加工厂从东莞迁回家乡,有人回乡创业,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弯柳树村是息县乡村蝶变的缩影。“村美、民富、心齐”,在脱贫攻坚中,息县紧盯这三件事,先后升级改造村卫生室328个,建成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88个,新建通村通组道路2200多公里,培护路肩3800多公里。截至2018年底,全县累计脱贫2.4万余户8.6万多人,贫困人口综合发生率1.03%。

善用“三股劲”。在孙庙乡范楼村一处拐角,浓荫蔽日,十余位老人在此乘凉。看到驻村第一书记张学勇,老人们就像看到自家儿子,亲切地拉起手,话着家常。

村民的亲切源于党员干部的亲劲。为了造就这股亲劲,息县把群众笑脸作为价值标尺,先后开展“听民声、转作风、促脱贫”大走访和“三走进一宣传”活动,免费为贫困家庭开展亲子鉴定、残疾鉴定和健康检查,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难题。

为了锻造常抓不懈的韧劲,息县连续开展多轮“百日攻坚”,主要领导示范带动、走在前列,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响应、担当作为,以不退出不休息、不全胜不收队的行动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全县上下拧成一股绳,苦干实干拼命干。明确了从县委书记到帮扶责任人11类责任主体的135项责任清单,建立了正科级实职以上干部脱贫工作轨迹周报告制度,定期公开,接受监督,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严把“三道关”。2017年以来,息县连续开展多轮精准识别“回头看”和控辍保学、危房改造大排查,紧扣贫困识别标准和程序,入户走访,切实把好识别纳入关。

为把牢退出核查关,息县严格对标“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全面核查,对拟脱贫户、返贫户和新致贫户逐户介绍家庭情况、逐户接受民主评议,并将评议结果以大红榜的形式公示到各村民组,接受群众监督,确保过程公开、结果公正。

息县持续攻坚克难,以实际行动落实好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的要求,建立动态管理识别回访机制,畅通县、乡、村三级渠道,对存在返贫风险的贫困人口加强帮扶,疑似返贫人口和发生重大变故的农户及时纳入管理,确保脱贫不返贫、成果可持续,把实动态长效关。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