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消息(记者 杨长喜)孩子放学早无人看管、孩子特长班需要培训费……如今,信阳市九小用两年多的教师志愿联盟模式,解决了这些难题,并且在发现、发展了孩子特长,融洽了家长、学校的关系。昨日,本报记者就这一创新模式来到市九小一探究竟。
学校出制度,释放家长压力
下午三四点,孩子放学了;傍晚五六点,家长才下班。“放学了,谁来接我,谁陪我”一个并不复杂的问题,却让各方为难。2017年9月教育部启动了教师志愿联盟“课后服务示范点”建设工作,探索弹性离校课后服务制度与模式。
2017年,作为教育部确定的第一批“课后服务示范点”,信阳市九小出台了支持教师志愿联盟的相关办法,并形成了以在职教师为主力,家长、信阳师范学院学生、退休教师为辅的师资力量课后服务课程框架。在框架下,每周有3天为普惠性教育课程,1天为特色课程。这些课程,都安排在下午放学之后,普惠性课程会让正常放学晚1个小时,特色课程晚1个半小时,且全部免费。这些行动一方面有效减轻了家长负担,另一方面发现、培养了孩子特长。
发现、发挥学生特长,帮助孩子成长
青蛙脸的纸伞、地球仪形状的灯笼、剪纸外膜的灯笼……信阳市九小的教学楼一楼,这些作品成为学校最常见的点缀。这些作品,都是学校特色课程美术社团里学生的作品。
吴煜凯是一名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这名孩子并没有发展什么兴趣爱好。在学校的合唱社团中,吴煜凯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天赋:他无论是嗓音、还是台风,都很适合在歌唱方面发展,并且特别刻苦。如今,这位男孩子正面临青春期变声的困扰,宋扬老师又对他提出青春期训练嗓音的注意事项和方法,帮助他前进。
除了合唱团所在的声乐器乐类发展系课程外,市九小还开辟了美术书法类、音舞弹唱类、体育健身类、科学实践类、声乐器乐类等全方面发展课程体系。这些课程为孩子们的个性成长,全面发展搭建了另一平台,充分发现并挖掘了每一个孩子的潜能。从2017年至今,课后志愿服务活动已经让市九小的每一个学生都学到了至少4样课外技能,6年下来保守要读36本指定童书。
家长参与教学,融洽家长、学校关系
教师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在学生家长的参与下,许多依托学校教师力量无法开设的课程也在市九小开设了,且风生水起。
王雪笑的妈妈是一位剪纸爱好者。上学期,得知学校要开特色课,她就自告奋勇,成为学校的志愿者。在一个学期的时间里,她每周五下午都抽出时间专程赶到学校,为孩子们传授剪纸技艺。一个学期过去了,蝴蝶之类的小动物在孩子们的手里先是被勾勒出轮廓,然后在剪刀的剪裁下焕发出鲜活的形象;徐冰瑞妈妈,一位来自浉河区董家河镇车云山的茶农,也用一个学期的时间,让孩子们了解了信阳毛尖,了解了喝茶,也了解了茶礼仪、泡茶;张竞文妈妈,一位按摩师,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教会了孩子们简单的按摩手法和一些常见问题的按摩技巧……一位位家长的参与,让教师志愿联盟焕发出新的活力。
市九小校长周雁翎介绍,两年来,市九小极具特色的教师志愿联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成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捷报频传,学校曾获浉河区汉字听写大赛集体一等奖,古诗词诵读比赛集体一等奖等奖项,并在信阳市青少年才艺大赛、浉河区首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纸手工大赛、五好小公民演讲比赛中均获一等奖。学校也先后被授予“信阳市社区服务和实践活动先进学校”“河南省优秀学生记者站”“河南省书香校园”“河南省最具成长力”学校等荣誉称号。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