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倩
昨日早上,家住金桂园小区的居民许女士,拿着厨余垃圾、饮料瓶和纸箱来到小区内垃圾分类的垃圾桶前,对照着分类属性,将厨余垃圾投到湿垃圾桶中,饮料瓶、纸箱投入可回收垃圾桶中,动作麻利,没有犹豫。
自7月初浉河区五里墩街道民族社区开始在金桂园小区中进行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已近两个月时间,居民对于垃圾分类已经习惯了,操作非常娴熟。
垃圾要分类 老少需知晓
“垃圾分类是个新鲜事物,当时很多人都不知道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民族社区居委会主任叶林说。
居民知晓垃圾分类知识,社区工作人员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首先,社区召集17名楼栋长开会;社区工作人员每天入户宣传到夜晚10时,使小区里186户居民达成共识,又请来专业的垃圾分类公司在小区里指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让人人知晓垃圾分类知识。“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我支持。”“我带孙子一起学习垃圾分类知识。”越来越多的居民转变思想,加入其中。
同时,社区与共建单位的志愿者联合向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开展垃圾分类知识有奖问答活动,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一次又一次加深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
指导员上岗 分类成新风
一进小区门,记者就看到绿色的湿垃圾桶、蓝色的可回收垃圾桶、黄色的干垃圾桶、红色的有害垃圾桶一字排开。不仅如此,每天7:00-9:00、19:00-21:00这两个时间段,旁边的垃圾分类指导员现场劝导居民对混装垃圾进行分类,并亲手示范如何投放。
8月的高温天气,指导员雷打不动地在岗位上。指导员高红霞告诉记者,一些居民的垃圾没分好,她就现场演示,居民往往会红着脸说“对不起啊,我下次注意”。
“现在大部分居民都能主动地进行垃圾分类,也能准确地将垃圾投入垃圾桶中。”高红霞说,自己的工作也从“不轻松”变为“轻松了”。
爷孙做得棒 养成好习惯
66岁的项召林是小区垃圾分类的先行者,他家的垃圾桶从两个变成了4个,每一个都有大用处。在他家的厨房中,记者看到有两个垃圾桶,一个装有剩菜剩饭的是湿垃圾桶,一个装有纸屑、食品包装袋的是干垃圾桶。“我们家已经进行垃圾分类一个多月了,我们不嫌麻烦,这毕竟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我愿意尽自己的一份力。”项大爷说。
问及项大爷垃圾分类的知识时,他都了然于心,很快就告诉记者干垃圾和湿垃圾该怎么区分。小孙子项德龙插话道:“这些知识我都知道,我在公共场合看到叔叔抽烟,也会劝告他们灭掉。”
“当居民们将家里一个垃圾桶细分为作用分明的4个垃圾桶或许不难,但培养一种绿色环保的新的生活方式是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才行。”民族社区居委会主任叶林说,垃圾分类是件好事,是每一户家庭应该养成的好习惯。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