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城事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郭桂英:播撒汗水不负韶华


本报记者 周 涛

实习生 徐清彬

8月19日上午10时许,烈日炙烤着大地。在位于信阳市农业科学院院本部水稻试验田里,翻腾的绿浪里出现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信阳市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郭桂英也在其中。只见她认真检查着稻穗开花情况,而后迅速将盛花期的花粉轻轻敲击散落到母本稻穗上进行杂交授粉,烈日下,任凭汗水在脸颊流淌。

2006年至今,研究生毕业的郭桂英一直在信阳市农科院水稻所工作。“一开始,我以为坐在办公室里做做实验,没想到比农民还辛苦。”面对记者采访,郭桂英边说边干着手中的工作,始终没停,“13年的水稻科研生涯,有苦有累,但也有很多值得骄傲的成绩,我很热爱这份工作。”

郭桂英说,在市农科院副院长、二级研究员王青林的带领下,水稻研究所创造了河南水稻育种史上的多个第一,信阳也成为全国最大的中稻生产地级市。水稻研究所近年来成功培育的优质糯稻品种,目前已在安徽、湖北、湖南、广西等省区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从播种出苗后的田间观察记载和苗期管理,到抽穗以后进行杂交授粉,直至田间选种收获,每年4月至10月,水稻科研一线的工作人员基本就是稻田、实验室、家三点一线。“尤其是7月中旬到现在,是水稻生长最快的一段时间,我们每天上午8点到田间,中午吃完饭简单休息一下又开始忙,一直到晚上7点多,周末一天都没有休息过。”郭桂英告诉记者。

说话间,已近中午。郭桂英站在两排水稻中间,注视着眼前的水稻,时不时俯下身,摘下几粒稻花告诉记者:“从11点至下午2点,稻花会集中开放,这个时间段最热,但也是水稻杂交授粉的最佳时段。”说着,郭桂英拿出水稻母本,靠近对应的父本稻穗轻轻敲击花粉,花粉似一股青烟飘落至木本的稻穗上。

“为了方便水稻母本接受花粉,我们对颖壳做了一个‘小手术’,剪去1/3的颖壳,保证柱头不受损伤,从而保证授粉结实率。”郭桂英介绍着,走出田间。此时记者注意到,郭桂英头戴防晒帽、脚踩迷彩水靴,太阳下晒黑的脸庞汗水直淌,却始终脉脉含情又满怀期待地看着手中正在进行授粉的稻穗。

“不管多热,田间观察、杂交授粉、生育期记载,我们都要做到最精确,效果最佳。”郭桂英告诉记者,“我们作为水稻研究人员,深知一饭一粥来之不易,为了培育出更多更加优质的稻种,让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们再苦再累也值,即便注定只能像水稻一样默默无闻。”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